专家
史静寰 教授 浏览次数:6854

研究领域:

史静寰,女,汉族,出生年月:1955年6月10日,现任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及社会兼职:北京市第11届政协委员;首都女教授协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国际与比较教育、教师教育等。


工作经历

1971.7-1974.8 北京159中学 工作

1977.8-1980.7 北京159中学 英语教师

1983.8-1987.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助教

1987.7-1992.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讲师

1987.1-1988.1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访问学者

1992.6-1996.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副教授、教育系副系主任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理事长

1996.9-2002.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1996.1-1997.1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 富布莱特学者

2002.7-2009.3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教授、常务副所长

2006.8-2006.11 日本北海道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特聘教授

2009.3-今  清华大学常务副院长


教学工作

1、教学

曾承担“外国教育史”、“专业英语”、“当代西方教育的若干问题”、“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国际与比较教育”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曾承担“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文献研读”、“专业英语”等硕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曾承担“史学理论与外国教育史研究”、“教育文献研读”、“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等博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2、 编写出版教材

  • 《外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 《学前比较教育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科研工作

1, 主持研究课题:

  • “中国农村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2001年,2、5万元;

  • “首都女大学生研究” 市妇联,1999-20001年,2万元;

  • “外出打工者留守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香港乐施会,2002-2002年,4、5万元;

  • “中、英学校改进计划研究”,教育部外事司,2000-2004年,13万元;

  • “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2000-2003年,56万元;

  •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研究”,教育规划办(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2001-2004年,3、2万元;

  • “在校本行动研究中实现学校改进”,北京市教委,40万元 (2004-2007年)

  • “基于案例的学校改进研究”,北京市教委,36万元(2007-2008)

  • “中英合作学校改进项目”,英国政府DFID,10万元 (2003-2008年)

  •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的研究”,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3.2万,(2004年)

  • “农村地区教师状况与政策建议”,教委师范司,3万元 (2004-2005年)

  • “依托地方学习资源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区农村建设”,CIDA项目,10万元 (2004-2005年)


2, 出版学术著作

  • 《美国大学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 《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 《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 《妇女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 《当代美国教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

  • Changing Paradigms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Edwin Mellen Press, New York 2002

  • 《外国教育思想史:中世纪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 《台湾教育概览》(第1、6章),九洲出版社2003年

  • 《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3, 发表学术文章

  • “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础与走向”《中国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CSSCI)

  • “从美国大学科研经费的间接成本管理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10期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2 期,(CSSCI)

  • “教育、赋权与发展:妇女教育研究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 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7年第4期。

  • “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CSSCI),《新华文摘》2006年19期,123-126页,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9期,63-69页。

  • “聚焦农村中小学教师,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CJC),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4期

  • “转型期的大学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构建”,《高教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3-4期

  • “农村女教师:撑起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增刊,(CSSCI)

  • “实现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5年第2期;

  • “院校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创新”,《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CSSCI)

  • “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 “在校本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改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3期,

  • “行动研究:为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赋权”,《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

  • “Entering the Gendered World of Teaching Material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M. E. Sharpe May-June 2003.

  • “Chinesische Frauen als Erzieherinnen”, Das Bildungswesen in China: Reform und Transformation, Bohlau Verlag Koln Weimar Wien 2003;

  •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路径探索”,《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转载;

  • “非典时期的非典型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3期;

  • “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2003年。

  •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美国教育研究”,胡国成主编《透视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 “首都女大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 “中国大陆地区的教会大学史研究”,林治平主编《从险学到显学:2001年海峡两岸三地教会史研究情况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2002年,

  • “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2期,

  • “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1期,

  • “贫困地区教育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滕星主编《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2001年,

  • “关于女童教育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增刊,

  • “从女童的视角对教育的审思”,《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3期,

  •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2000年3期,

  • “从多学科模式到跨学科模式:浅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科学》,2000年3期,

  • “论狄考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章开沅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 “欧洲中世纪教育”,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 “现代化理论与教育史研究”,《教育史研究》,1999年2期,

  • “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论基督教及其教育”,章开沅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西方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吴式颖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 “神性教育思想”,王天一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 “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救国尝试”,章天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获奖情况

  • 《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997年获北京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参著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1998年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参与撰写的《外国教育史教程》2001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任副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003年获中国图书奖;2003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图书一等奖(新闻出版总署主办)。

  • 主编的《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2007年获北京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最新动态

胡鞍钢在清华大学本科生通识课上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5-03-11
2025年3月11日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老师来到第六教学楼,为同学们讲授《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该课程作为清华大学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与发展最新动态。 ...

包特做客国情研究院学术沙龙,讲授利他性故意忽视与互惠的实验

2025-03-28
2025年3月28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研究生院助理院长包特博士作题为“国王的盛宴:一项关于利他性故意忽视与互惠的实验”的专题讲座。沙龙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主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龙作点评。 ...

Giles Mohan教授做客国情研究院学术沙龙,深度解读西方“去风险化”叙事与战略焦虑

2025-06-10
2025年6月10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联合举办学术沙龙活动,英国开放大学国际发展学/人文地理学教授、人文社科学系首席教授Giles Mohan(贾尔斯·莫汉)作“解读西方‘去风险化’叙事背后的战略焦虑——地缘政治博弈与欧洲逻辑”专题讲座。沙龙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兼国际所所长、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主持,并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龙作为点评嘉宾。国际所副所长李应博教授和清华大学公...

宛圆渊博士做客国情研究院青年学者沙龙,评估法官宽严设计识别策略的严谨性

2025-06-17
2025年6月6日,公共政策讲堂第14期暨国情青年学者沙龙第16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顺利举行。活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联合举办。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宛圆渊作题为“A Sharp Test for the Judge Leniency Design”的学术论文报告。讲座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戴亦欣主持,并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国...

第四届清华大学暨东京大学发展政策联席会议在东京举行

2024-12-20
2024年12月7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东京大学中国学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清华大学暨东京大学发展政策联席会议”在东京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竞争与合作:全球不确定性下的中日经贸关系”。会议组织中国学者赴日本进行研讨交流和实地调研。 ...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主题国情圆桌会议举行

2024-06-19
6月18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主办的以“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国情圆桌会议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十余位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代表出席会议。...

"新质生产力"研讨会在香港成功举办:聚焦高质量发展关键策略,共谋未来蓝图

2024-08-12
7月26日,由治港新政、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资讯科技行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香港都会大学联合举办的“香港新质生产力”研讨会,在香港湾仔浦发银行大厦成功举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首次来港联合举办研讨会,其主题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解锁中国式现代化与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活动邀请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先生,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港区人大、行会成员、治港新政顾问、立法会议员吴秋北先生,中联办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周蔚先生、研究部副部长张军先生,香港工会联合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立法会议员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