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包特做客国情研究院学术沙龙,讲授利他性故意忽视与互惠的实验

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142

2025年3月28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研究生院助理院长包特博士作题为“国王的盛宴:一项关于利他性故意忽视与互惠的实验”的专题讲座。沙龙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主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陈济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龙作点评。

包特博士作专题讲座

包特老师的讲座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绝缨会”的故事开始,引出对于现实中策略性地避免或忽视无成本的信息的思考。包特梳理了关于willful ignorance的文献,人们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故意忽视无成本的信息,例如:创造道德上的回旋余地(Dana et al. 2006)、转嫁责任(Bartling et al., 2014)、维持决策者自身的社会形象(Exley and Kessler 2023)等等。但这些文献的关注点都是为了自利目的而选择故意忽视。那么是否有可能出于利他主义目的而故意忽视信息呢?为了回答这一研究问题,包特老师团队构建了一个同时博弈模型(simultaneous game),该模型包含了国王和将军两位参与人。国王的选择包含是否调查将军。将军的选择包含忠诚还是背叛国王。国王和将军分别面临不同的收益选择:如果将军忠诚,国王获得高收益,而将军获得较低的收益。如果将军选择背叛,而国王未调查或选择宽恕,将军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如果国王调查并发现将军的背叛,将军将受到惩罚,除非国王选择宽恕。该博弈的核心问题是:在知道背叛行为的情况下,国王是否会选择忽视(即不调查)背叛行为,从而保护将军的利益,这种选择背后是否存在利他主义或互惠的动机。

包特老师团队于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进行了一个行为实验,每个实验环节持续50分钟,平均报酬为6.14美元。实验分为独裁者组(dictator group,D)和非独裁者组(no-dictator group,noD)。独裁者组(D)在每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时选择,第二阶段是独裁者游戏。非独裁者组(noD)每轮次只进行同时选择。实验的前四轮不包含宽恕选项的选择(noM),后四轮加入宽恕选项的选择(M)。包特老师团队发现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参与者的决策模式呈现出有趣的变化。例如,在没有宽恕选项的情况下,国王更多地选择忽视将军的背叛(KMID),但一旦引入了宽恕选项,国王更多地选择调查并宽恕将军。基于理论推演和实验验证,包特老师团队发现人们在面对是否揭露他人背叛的信息时,可能会出于利他主义动机(道德或社会形象)的考虑选择忽视,即使这样做可能不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而且互惠行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将军选择回报国王时,国王更倾向于选择忽视背叛,这种行为强化了互惠关系的形成。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仅考虑直接的利益和惩罚结果,还会基于利他主义动机考虑社会形象、道德责任和互惠关系的长远影响。

陈济冬作点评

陈济冬老师表示包特老师团队的本次行为实验非常贴近现实,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故意忽视无成本信息的行为。选择忽视信息的行为是否一定是利他行为值得探讨,可能还涉及利己动机。比如政治学研究中,对于选民来说了解信息并不一定有用,因此可能导致选民选择不关心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也有观点认为个体可能认为信息过于复杂,了解这些信息会非常费脑,因此选择忽视也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选择不拆信息盲盒既有可能是利己,也有可能是利他。陈济冬还提到,若实验设计直接按照楚庄王“绝缨会”的故事来设计是否也有可能,博弈模型使用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是否也有可能。最后陈济冬提出该实验可以在多个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

张鹏龙作点评

张鹏龙老师认为包特老师的研究非常精彩,并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鹏龙指出,在西方世界中较少出现类似楚庄王“绝缨会”的故事,西方理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导致个体行为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同。此外,张鹏龙还针对实验设计过程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刘生龙作点评

刘生龙老师非常感谢包特老师精彩有趣的分享,并提出如果从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来看,最终结果可能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这种选择被认为是有利的。以“绝缨会”的故事为例,在当时社会条件和实际情况下,对于楚庄王来说,惩罚将军造成的损失(损失一员大将)或许要大于维护一个普通妃子带来的利益。当然,选择原谅也不是没有底线的,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原谅的成本很低。所以在当时情况下选择忽视或者宽恕可能就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唐啸发言

王洪川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洪川出席活动并进行了研讨。唐啸对包特老师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列举了一些其他包含利他动机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饮盗食马、结草衔环,并进行了比校。唐啸认为在概念对话上选用哪个传统故事还可以进一步思考,“绝缨会”的故事体现的可能是一种破解在两难抉择中困境的方法,而这可能恰恰是理性主义的体现,并从文章叙事角度和在跨文化背景中的实验设计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王洪川认为包特老师的研究非常有趣精彩,并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出发,提出该研究不仅对话中文世界的经典,也与西方经典对话,以及对AI时代人工智能治理的具有一定隐喻性。

参会同学认真聆听踊跃提问。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的博士生潘雨欣和柳月雯分别向包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对文章的理解。包特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评与提问都一一进行了解答与讨论。

活动现场

本次沙龙活动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现场参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致力于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分享,通过学术交流传播增进学术水平的提高。本次沙龙有助于推动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并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