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67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教授发表了题为“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演讲。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举办。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等嘉宾出席讲坛并作点评。讲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周绍杰主持。光明网提供全程网络直播。
▲黄群慧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黄群慧首先梳理了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黄群慧指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引擎和核心内涵。从历史上看,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可以归因于由工业革命推进的工业化过程。因而,这三者是紧密相关的、互相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而高质量发展是用新发展理念指导的发展,两者内在统一于新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化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技术驱动的工业化过程。
▲讲坛现场
随后,黄群慧进一步阐述了新型工业化的“六性维度”:技术先进性、战略协同性、体系完整性、对外开放性、产业安全性和过程包容性。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技术先进性,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制造强国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指出,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和创新生态的完善是推动技术先进性的关键。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十五五”期间需要加大“连接+算力大模型”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战略协同性,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需要协调联动。他提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都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注意把握产业体系完整性,这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所要求的。黄群慧提出,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但仍面临内卷式竞争、利润下降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竞争力。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制造业的规模上,更体现在产业链的高端化和现代化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对外开放性,建设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强调,开放性不仅是为了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要素集聚,更是为了推动技术的先进性和产业的安全性。他还提到,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推动全球化战略,通过开放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产业安全性,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政策,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认为,产业安全问题分为技术能力缺失型、能力破坏型和能力响应型。需要通过全链条技术攻关、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等措施来保障产业安全。他指出,高端发动机、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长期努力,而应对国际竞争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则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战略规划来提升。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注重把握过程包容性,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黄群慧指出,新型工业化要考虑到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避免技术进步带来的极化效应,要完善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他强调,包容性不仅体现在技术进步的普惠性上,更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上。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数字经济红利广泛惠及社会大众。
胡鞍钢在点评中回溯了从中国式工业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历程。胡鞍钢指出,制造强国是全面加快世界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胡鞍钢特别强调了中国在固定宽带用户数等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提升,以及算力规模的扩大,都表明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最后,胡鞍钢呼吁青年一代应当在黄金时代对自己进行黄金(知识)投资,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黄金贡献。
高宇宁在点评中分享了自己的几点体会。新型工业化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和技术迭代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领导性产业向整个工业化前沿迈进,这些变化是工业化进程的根本性特征。整个新型工业化带来了劳动力结构转型与替代,这种结构性变化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制造业体系,还在全球制成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使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形成更加有机的统一大市场,形成可以通过内部消费潜力来吸收和消化生产能力的经济体。最后,高宇宁指出,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随着收入水平、区域发展平衡以及内外需平衡的提高,不仅将通过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还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周绍杰在主持时指出,黄教授的学术研究特别具有理论性,同时又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有非常强的政策启示,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新型工业化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很多结论对于未来,特别是我们制定“十五五”规划具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