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老师来到第六教学楼,为同学们讲授《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该课程作为清华大学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与发展最新动态。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学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胡老师首先概述了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实际完成情况。随后,胡老师深入分析了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包括与全球GDP增速的比较、通货膨胀率、制造业增加值、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经济指标,科技创新能力(包含发明专利数量、科技期刊文章发布、以及高科技出口额等评估指标),三新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外贸与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创新驱动与协调发展等方面。
在讲解过程中,胡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安全保障和民生福祉等领域的成就,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深刻见解。通过国际比较,胡老师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按2021年国际元计算,中国GDP从2020年的26.58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24年的32.79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比重18.19%提高至19.15% 。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相当于9032亿国际元,与GDP之比为2.68%,已经超过OECD国家2.47%平均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技术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此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家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最大动力源与稳定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迅速恢复增长。
来自清华大学二十多个院系的本科生60余人现场聆听了课程,课程还通过视频会议开放给部分毕业校友在线参与。胡老师呼吁在场的清华学子积极投身国家发展的主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同学们认真聆听胡老师的授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部分同学的课程感悟:
“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提质、结构优化’的特征。经济目标既兼顾现实需求,又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与绿色转型成为推动增长的新动能。社会政策聚焦民生痛点,就业与消费形成良性互动;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然而,我们仍需关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房地产风险化解以及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 吴碧澈 电机系2022级本科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稳’的态势继续巩固,‘进’的步伐更加坚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背景和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发展活力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在民生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积极补齐短板,确保底线,从就业、消费、教育、养老、健康、住房等方面绘制了民生蓝图,诠释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的核心理念。”
—— 杨安原 建筑学院2023级本科生
“2024年,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持续回升,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成;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制造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民生保障稳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贫困率大幅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基本需求得到普遍满足。在生态方面,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 黄一立 日新书院2023级本科生
文字 | 李沣航 阮萍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