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4月20日晚,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组织策划的又一全新品牌栏目“国情读思”重磅上线。首期主题为“什么是好的民主?”,阅读书目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教授新著《抽签与民主、共和——从雅典到威尼斯》(中信出版社,2018年12月)。读思会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主持。
王绍光教授首先作主题发言。什么是好的民主?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由的,不受控制的,公开的,透明的,多党的,竞争性的选举等等。这种思维方式有几组假设:世界上存在理想政体;民主就是好的理想政体,其它政体都是坏的;民主只有一种形式;凡是采取这种形式的政治制度都是好的。提出“什么是好的民主”就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挑战。
王绍光教授发言
王绍光指出,探求什么是好的民主,要回到民主的原意,即人民当家作主。要注重普通老百姓当家作主的能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条件让所有人都具有当家作主的能力。要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寻求一种能尽量吸纳人民的决策模式(By the people)。要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寻求一种能尽量回应人民需求的政治制度(For the people)。还要注重国家能力,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制度不好的话,好的愿望恐怕也难以实现。最后,要实事求是,要适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王绍光指出,今天我们提出“什么是好的民主”这一命题,表明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以前讲民主都是坏东西那个时代过去了,后来把这个民主打了引号以后,说“民主”是好东西那个时代现在也正在过去。重启“什么是民主”的讨论,摆脱虚假的特定性,是一个进步。就是承认民主有多种实现方式;就是承认代议民主未必是好的民主,当然未必也是最坏的,它可能是其中一种,不好不坏,但是只是一种而已。就是承认未必存在适用于一切时空的、最好的民主,并不存在一种理想的政体,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场域,不同的时空,实现民主未必要采取相同的模式。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欧树军,中央党校科社部副教授刘晨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白钢等出席读思会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胡鞍钢对王绍光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持续终身的、不断创新的研究,破除西方迷信,对一个世界性问题给出中国答案的学者,展现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潘维把民权的概念拆解为经济权、政治权和社会权三大要素,认为人民的社会权利是公民权利最扎实、最稳固的基础。欧树军从精英理性的局限性以及民主研究的方法论等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应该进一步释放人们对民主的想象力。刘晨光认为这是一部“破天荒的著作”,体现了作者的三个 “心”,即苦心、精心和雄心,而我们之所以可能破除对西方选举民主的迷信至少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知识上的累积和国家日益发展壮大。白钢认为这种对西方选举民主的迷信破除,不是简单地基于某种理论模型上的破除,而是史料与具体的现实相结合的一个系统性的论述。鄢一龙在主持时指出,人类不应该只满足于最不差的“民主政体”,而是应该去寻找更好的民主,民主的相、术、用变化多端,但民主的体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体是很简单的、不变的。
活动现场
本期读思会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主办,清华公管学院校友会、长安街读书会活动组协办。部分返校院友、长安街读书会以及来自校内外的读者朋友共计一百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活动现场
中国学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行,正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思想潮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读思”以中国学派图书为核心,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研讨,通过著者讲座、专家研讨、读者交流,读而思,思而研,促进中国原创思想的交流与传播。(文字/阮萍晶;摄影/于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