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清华大学“双高”计划项目成果交流沙龙之“国家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01 浏览次数:36815

时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院23周年之际,学院承接的多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分别举办成果交流沙龙。2023年10月27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承办的“国家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专场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特别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朱俊明作点评。

会议上半场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主持。


周绍杰教授主持沙龙并介绍课题组研究成果

周绍杰首先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课题组介绍了由胡鞍钢教授领衔的文科建设“双高”课题——《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演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价值、实践与理论》。周绍杰指出,国情研究院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超过预期目标。根据统计,已出版著作4部,待出版著作5部;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篇,其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有关学术机构翻译为英文发表2篇,总引用量252次,总下载量超过5万次。课题组还持续加强调研与学术交流,积极参与二十大报告宣讲,包括组织跨学科的专家内部研讨,广泛吸收学界思想。通过“国情讲坛”从不同角度向社会阐释国式现代化。总体来看,课题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发展奇迹和治理绩效提供了制度解释,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内涵。


胡鞍钢教授发言

胡鞍钢就“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与评估”主题发言。胡鞍钢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如期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换言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在进行时;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一个连续的交互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并仍将是今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词、关键词。这些非凡的成就不仅将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中国式现代化史册,也将载入当代世界现代发展史册。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仍面临重大内部挑战,中国改革开放未有穷期,仍面临可预见或不可预计的内外部重大挑战,将伴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仍需要“而今迈步重头越”。


鄢一龙副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就“中国式治理现代化”主题发言。鄢一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三位一体。中国式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由五个层面构成:治理价值观、治理思想和治理观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及治理绩效。这五个层面中,治理价值、思想是内在的,而治理体系、能力和绩效则是外在的。价值观和观念是根基,体系和能力是道路,绩效是结果。中国式治理有两套秩序,即自觉秩序和自觉之治,两者像太极图一样有机结合。中国式良治有四个维度:有道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以及有机社会,构成了整个大的治理框架。中国式治理有六大体系:党的全面领导体系、国家权力分工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地方治理体系以及社会治理体系,这六大体系各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如同四梁八柱,共同支撑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大厦。不同治理机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使得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更加有效,推动实现中国式良治。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中国式治理体系,可以分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支撑系统、监督与制衡系统以及风险控制系统,决策系统决定方向,执行系统提供动力,而支撑系统提供支持,监督与制衡系统提供了社会运行的监督和刹车装置,风险控制系统提供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机制。


谢宜泽博士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谢宜泽通过视频连线,就“国家能力研究:理论、视域与实证”主题发言。谢宜泽指出,国家能力是为了实现国家意志和完成国家任务,动员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一种能力,实质上是国家贯彻其意志的能力。基于这一概念定义,国家能力表现出几种特性,即复合性、情境性、中立性(工具性)、前提性和相对性。国家能力是动态的,依据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家能力可以划分为基础型国家能力、发展型国家能力和引领型国家能力。基于国家能力的独特视角,可以重新认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进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述中,明线是综合国家的变化,暗线则为国家能力的变化。国家能力的变化先于综合国力的变化,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强大国家能力的结果。国家能力概念也是可实证的。以国家再分配能力为例,实证研究发现,它是支撑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国家再分配能力越强,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越高。换言之,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国际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需要良好的国内环境作为支撑,只有实行共赢主义、包容主义的经济全球化,才能维系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姜佳莹副教授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佳莹就“五年规划:坚持长期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发言。姜佳莹指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包括国家治理一以贯之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五年规划是以践行长期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是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的时期。“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是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十九五”规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不断上台阶”式发展,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以中国独有的务实主义(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渐进主义与长期主义方式逐步推进,每隔几年迈上一个台阶。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治理手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主义目标的最佳路径。

会议下半场由鄢一龙主持。


刘生龙副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就“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应对”主题发言。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定义,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2000年的达到6.96%,接近7%进入老龄社会;2021年达到14.2%,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到2032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些的特点: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发展态势迅猛;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倒置;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未富先老。刘生龙指出,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均预期受命增加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未来,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将会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此外,全社会消费型人口比重更大,储蓄率下降,导致投资下降,最终导致经济下行。应对人口老龄化,刘生龙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防止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本,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等。


王洪川助理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洪川就“从人口红利到教育红利”主题发言。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转变,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红利中后期,教育红利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与人口红利作为资源型红利不同,教育红利具有可持续性、可累积性、可塑造性等特征,将为建设全面现代化提供动力和保障。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视角,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全面现代化的基础支撑,通过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全人群人口素质提升。扩大教育红利的关键路径有: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持续创造更大规模总人力资本;促进教育质量持续稳步提高;不断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优化高校学科布局;推进教育事业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营造良好育人生态与社会氛围。他还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一流大学和学科成长路径,包括需求主导、资源主导、竞争主导等,分析提出我国在工程与技术等部分学科形成了较好的国际竞争力和集群竞争优势,也有一些学科距离世界一流水平有不小的差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需要掌握教育竞争规律,理清大学和学科发展驱动逻辑,合理设置发展目标。


张鹏龙副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龙就“中国走向世界贸易强国的历史进程、内涵标准与发展战略”主题发言。张鹏龙梳理了过去一百多年我国贸易整体发展生命周期变化历程,指出中国已于2005年实现贸易出口方面对美国的首次超越,有望于2035年前后实现对美国进口方面的超越,从而实现贸易领域对美国的全面超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是全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数字贸易、高技术贸易发展趋势及其与全球贸易伙伴关系的分析,指出未来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具体路径: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技术贸易,主动扩大进口规模。


刘珉研究员发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珉就“中国森林碳汇:形势进展与热点关注”主题发言。刘珉研究发现,从1990年到2020年伴随着中国创造经济奇迹,中国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也连续三十年实现了“双增长”,对世界森林增长贡献率高达40%以上,创造了绿色奇迹,并具有巨大碳汇潜力。当前,我国开发森林碳汇的关键问题:一是碳汇能力问题,森林质量不高、碳汇供给不足;二是碳汇计量问题,方法学众多、成本较高、手段落后;三是碳汇交易问题,总体规模小、运作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国内外市场难以对接、各个项目难以转换、碳汇价格不稳定、碳汇交易形式单一;四是综合治理问题,缺少权威法律、部门协同不够、“真碳汇”和“假碳汇”并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博弈。针对这四个方面问题,刘珉建议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统一碳汇计量标准、创新碳汇数字平台、进行监测技术整合;打造规范、稳定、有序的碳汇市场;加快相关制度供给,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唐啸副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啸就“激励、信息:中国国家能力的再审视”主题发言。唐啸的发言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信息与权力、信息与权利、信息与权威。古德哈特定律认为:奖惩激励越强,信息失真越严重。但是在中国,这一定律受到挑战。研究发现,信息失真不是由委托方的绝对奖惩决定,而是由管理方关注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决定。随后,唐啸把信息与权利的讨论,拓展到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之中,这也是国家能力理论近些年新的发展方向。关于信息与权利的讨论,唐啸力图解释了为什么北京发生雾霾,青海却拼命减排空气污染物这一问题。关于信息与权威的讨论,唐啸主要关注在去中心化和极化的信息网络时代国家权威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在极化度较高的争议领域,大量准确的政府信息公开,而非直接下场讨论,可以提升公共理性,提高对立双方对国家权威的信赖。唐啸指出,基于信息视角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制度主义和权力支配理论,有助于发展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的国家权威理论。


燕阳博士后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燕阳就“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议题政治学”主题发言。该研究的另一合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竺松。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期,经济社会也开始全面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不仅要继续推动经济发展,还要回应和解决好诸如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等各种转型期的治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注意力的稀缺性就显得越发突出,此时各级政府会如何分配注意力资源?特别是当面对多样化且充满“竞争性”的政策议题时,决策者又该如何有效安排其政策议程呢?该研究尝试引入政策议程文献中“纵向+多议题”的研究范式来系统考察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注意力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特征,并对影响地方政府议题偏好的“组织—结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揭示了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广泛存在的“议题政治学”。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深化政策过程领域中西方理论的对话,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本土化的政策过程理论提供了思路启示、基础数据和方法借鉴。


朱俊明副教授点评

朱俊明点评指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演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价值、实践与理论》课题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超出预期。在胡老师的带领下,国情研究院课题组代代传承,在国家治理、国家能力、五年规划,以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本、贸易强国、绿色发展等等方向都开枝散叶,取得了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学院、学校,为学术界作出了知识贡献。


胡鞍钢教授点评

胡鞍钢点评指出,作为学者,我们要把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从国家的层面,我们强调以长期主义的理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个人学术研究、个人成长的层面,我们也要强调长期主义,不能搞机会主义,始终践行“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之理念。今天各位的选题都是重大的选题。从学术效应、社会效应、政策效应来看,胡鞍钢勉励在座的中青年学者,能够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还要需要想国家之未想,选择一个关键性的研究方向持续不断地做出学术贡献,将来也可以作为自己一生的知识财富积累下来。

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院友等80余人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了当天的沙龙活动。


沙龙现场


线上分会场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编辑 | 阮萍晶  摄影 | 侯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