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大战略与 2035 远景》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胡鞍钢 周绍杰 鄢一龙 等著
东方出版社
2020年11月第2次印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1]
2020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2]为此,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对“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研究,向有关方面提供有关规划建议及2035年远景展望分析。
国情研究既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系统认知,又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作为大学智库,我们的使命就是“知识为民、知识为国、知识为人类”,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20年来,我们始终把五年规划研究作为国情与国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相继出版了多部关于五年规划、专题发展和面向2030年及2050年远景的战略发展的的研究著作,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五年规划研究也成为国情研究院的专长领域。通过国情研究、战略分析、政策咨询、规划评估、前期研究等方式,为国家战略治国、国家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决策提供国情知识和政策建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来看,本质上讲,五年规划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国家战略规划,在世界上是独具中国特色并被视为成功的发展案例。研究国家五年规划是最好的社会实践,也是最好的实践检验。这本身就是把中国视为最大的“社会大学”,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的过程,认识中国,分析中国,发展中国。
我们开展了“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展望专题研究,作为国情研究院自主选题,也接受有关方面的专项研究课题,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在2019年开始启动“十四五”研究,先后发表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求索》2019年第6期)、《“十四五”创新发展基本思路:加快建设世界创新强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十四五”时期:推动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发展》(《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4期)。此外,我们还陆续发表了多篇《国情报告》,供决策部门参考。
第二步,我们在2020年组织撰写“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展望研究,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5篇:总体篇、经济发展篇、社会发展篇、生态文明建设篇、2035年远景篇,共计26章。这既是我们研究国情国策的集大成之作,又是我们提供国情国策参考的系统性公共知识的重要成果。
第三步,我们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系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国情研究背景、政策建议和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为此,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再次对我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专业化、量化分析,着眼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进行远期预测,使之能够将定性目标转化为定量指标,更便于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五年挑战,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由实践检验。同时也为国家有关方面编制“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提供研究依据。这也是我们作为大学智库提供与党中央形成关于中国发展知识、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公共知识的学习互动过程,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社会大学、社会大课堂。
那么“十四五”规划研究如何谋篇布局呢?
第一,围绕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反映现代中国国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初步成长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迅速发展期,再到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发展期,需要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规律性、阶段性、特殊性特征。“十四五”规划的定位是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绘制第一个五年蓝图。
第二,研判“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国内外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挑战,需要准确研判、科学分析,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
第三,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大战略(2035年和2050年),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外部条件,需要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中国的自然国情、经济国情、社会国情、文化国情、政治国情,持续研究五年规划所提出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政策。
第四,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战略谋划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继1996年发布“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后,我国在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应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此,我们专门在最后一篇2035远景目标展望中,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定量分析经济现代化目标、科技创新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制定2035年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供重要借鉴。
实际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展望并预见未来时期中国的发展趋势是极其困难的,国内外的学者、研究机构常常低估了中国的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趋势。例如,1997年,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预测,2020年中国GDP相当于2000年3.33倍。[3]2001年,美国兰德公司预测,2020年中国GDP相当于2000年的2.65倍。[4]实际上,我们也曾低估自己的发展潜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国家发展和计划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而实际上,按不变价格计算,到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5.17倍;按美元现价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59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10262美元,[5]按名义值相当于2000年的10.70倍(显然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按购买力平价(2017价格)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3452国际元上升至2019年的16117国际元,是2000年4.67倍,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从2000年的6.9%提高至2019年的25.7%。[6]这都超过党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原定设想,更大大超过了世界银行和美国兰德公司专家的预测。
2035年的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将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对2035的中国发展展望进行尝试性分析,也有可能低估未来中国15年的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六位一体”(包括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需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革命,不仅是量的大变化,而且还是质的大飞跃,不仅超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变化,而且也超过以往中国现代化的变化,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大趋势,即使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和美国全面对抗遏制。
这次研究“十四五”,将其放在更长的时间内、更大的范围、更深远的战略考虑。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大战略,对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展望,本书分别从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展望了未来15年中国发展趋势、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思路,为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提供了研究背景和重要信息。
我们一直把五年规划研究视为提供中国国情系统性公共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和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的比较系统、比较综合的发展知识,不同于某一方面的树木式研究,而是更综合、更全面的森林式研究。五年规划研究不仅要考虑到基本国情,即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基本矛盾、发展目标等方面,更要考虑到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世情,即国际环境、外部资源、外部机遇、外部挑战等。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也面临极其复杂的内部挑战。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疫情总体仍呈现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并且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产生极大的外部不确定性和挑战性。防控疫情以及疫情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在客观上也成为“十四五”规划面临的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
五年规划的研究极具挑战性,不同于一般的专题政策性研究,而是在更加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发展治理的集成创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践。未来30年,“两个阶段”大战略的实施就是要靠若干个五年规划分两步实施,并且通过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形成中国特有的战略集。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了“两个阶段”大战略,还提出了十一个国家战略,包括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健康中国战略、食品安全战略。这些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要持续努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何研究、如何设计、如何落实到“十四五”及远景规划中,对我们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这需要学术创新、思路创新、战略创新、政策创新。
以就业优先战略为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当前我国突出的经济社会矛盾,怎样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才能激励市场主体发展,创造就业,为新生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转移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等,都是需要在“十四五”时期破解的难题。
再以健康中国战略为例,这次疫情更加凸显了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公共卫生领域,实行体制改革、加大健康投资力度,建立全覆盖疫情防控体系,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对我们来讲,研究五年规划,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分析国内外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组织研究国家五年规划本身就是培养人才、投资人才、锻炼人才的过程。本书作者先后参与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中期评估、专题研究等,也经历了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过程,形成了一支十分精干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高效率地完成了专题报告和综合报告。
本项研究是国情研究院的集体研究成果,由我主持和设计,周绍杰、鄢一龙协助组织研究、编辑统稿和反复修改;我和鄢一龙负责总体篇,周绍杰负责经济发展篇,王洪川负责社会发展篇,唐啸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篇,我和刘生龙负责2035年远景篇,最后形成该书稿。参加该项研究和各章写作的还有高宇宁、张新、龙亮军、于淼、吕指臣、李萌、张君忆、陈怀锦等。
除我以外,其他作者都是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年学术新秀、更年轻的博士后。我一直激励他们知行合一,不仅要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还要与中国兴盛强国同行。特别是,到2035年再回过头来看,我们此时的预期研究是否实现。
本项研究受到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高端智库专项(20155010298)、清华大学“文科”双高专项(53120600119)以及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的资助。本书是国情研究院的集体成果、集体智慧,共同践行“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理念的又一成果。
[6]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KD?end=2019&locations=CN-US&start=2000&view=chart
《“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
-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本书前瞻研究、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发展思路,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党中央精神,科学确定2025年发展目标。
此外,本书在最后一篇对2035年远景奋斗目标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希望为我国制定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供重要借鉴。
第一篇 总体篇: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章 导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标志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基本思路
第五章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与指标
第二篇 经济发展篇: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结构分析
第七章 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八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九章 建成世界制造强国
第十章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第十二章 建设高水平开放经济
第三篇 社会发展篇:增进全体人民福祉
第十三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第十五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十六章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七章 构建非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第十八章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保障机制
第四篇 生态文明建设篇: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第十九章 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十章 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建设气候适应型、低灾害风险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十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五篇 2035年远景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十四章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
第二十五章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
第二十六章 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