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胡鞍钢 鄢一龙 唐啸 刘生龙:《2050中国》

日期:2017-09-28 浏览次数:14959


近日,由胡鞍钢教授领衔,与鄢一龙、唐啸、刘生龙联合执笔的《2050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围绕“2050中国”主题,从更加全面和专业化的视角对2050中国发展大趋势做了展望,前瞻性地提出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及战略步骤。现节录本书后记并予推送,以飨读者。


胡鞍钢 鄢一龙 唐啸 刘生龙:《2050中国》

30年前,当我还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做博士生时,参加了由周立三学部委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分析小组,从事我国国情研究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首次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三步走”设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O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


邓小平同志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2]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是中国领导人中第一个为中国定位“世界公民”的人。[3]

当时这些对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曾在国情研究中试图研究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演变以及所经历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我把中国发展视为现代化的“持久战”,并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现代经济发展准备阶段(1950—1980年),或者说是经济起飞的积蓄阶段。二是现代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80—2020年),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体制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形成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个阶段既是现代经济起飞阶段,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关键阶段。三是现代经济稳定增长阶段(2020—205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以4%—5%的速度稳定增长。[4]当时还很难想象,中国能够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而后我一直不断持续跟踪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轨迹,又不断研究2020年的中国,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决胜百年目标》(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2011年,我们还首次研究了2030年的中国,我与鄢一龙、魏星执笔撰写《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实际上也前瞻性地研究了2030年的世界,首次发现南方国家大发展,南北国家大趋同,南北格局大逆转,全球治理大变革,创新性地提出世界人民共同构建共同繁荣的“大同世界”!

当时作为博士生的我也没有想到,30年后我会带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首次研究2050中国。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政治财富,他在谈到“三步走”设想时说:“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5]

作为后人,我们不仅不断地学习伟人之书,与伟人交流,还在不断地验证伟人的伟大预言。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成果,已经超出了邓小平同志当时的设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但是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设想,这是中国下一个发展的核心目标。

这里,我们对未来中国发展趋势的分析,采用了两种互补性分析方法:一是进行战略预见,洞察发展大势,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目标,确立发展步骤;二是进行专业预测,为战略预见提供定量分析。没有预测的预见,只能是空洞洞的预见;没有预见的预测,只能是干巴巴的数据。战略预见是治国之道,未来预测是治国之术。对此,我们再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2017年,中国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召开党的十九大。从2016年开始,我们开始着手研究2050年中国,先后发表了多篇《国情报告》和学术文章,从更加专业化、更全面的视角分析到2050年的中国发展大趋势,前瞻性地提出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及战略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2050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书,将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所提出的2050年目标写成近9万字的宏伟蓝图和路线图的“智库版”,供中央决策参考。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作为大学智库,我们的理念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想国家之未想”,其定位就是做国家发展瞭望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前瞻性地研究2050中国。这项研究本身就是极富挑战的课题,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大局,既有可预测的因素,也有更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既要宏大目标,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把握机遇,又要应对挑战;既要考虑全局,又要分清主次;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

全书围绕着“2050中国”这一主题进行布局、深入展开。创新之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要素与优势,如四大要素(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要素、中国文化要素、绿色生态要素)和四大优势(后发优势、社会主义优势、中国文化优势、绿色生态优势)。分析和总结了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并将其概括为十大转变。

第二,探索和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的和基本逻辑,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演变和飞跃,从“物质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的演变和飞跃,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演变和飞跃,更加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六大发展”理念。

第三,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并划分为若干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趋势。

第四,创意性地提出到2050年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六个主要目标。

第五,对全面实现2050年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六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议。

第六,围绕中国现代化对世界影响、对人类发展贡献做出了评价和展望,提出了世界人民共同构建共同繁荣的“大同世界”。

总之,本书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一部“集大成之作”和“精心之作”,反映了我们对当代中国研究的智力创新,也反映了我们对未来中国发展的预见与预测。本书由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执笔,刘生龙负责计算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趋势(2015-2050年),王洪川计算中国人类发展指数(2015-2050年),由石智丹计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类发展指数(1982-2030年)。本书吸收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各位老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对本书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与展望”(项目编号:20135010085)、国家高端智库方向选题“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专项资助。

30多年之后,我可能很难亲身验证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为此,我们形成了老、中、青的研究梯队,还要持续研究下去,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决策知识贡献!

 胡鞍钢              
2017年5月          
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