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清华大学文科“双高”计划项目沙龙——“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研讨会暨开题会顺利召开

日期:2024-01-17 浏览次数:15734

2023年12月30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清华大学文科“双高”计划项目沙龙——“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暨开题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会议邀请到学术界多位学者围绕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会议现场

清华大学文科处建设处长杨永恒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年度“双高”计划学科重大基础理论专项重点支持各学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开展研究,以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清华力量。他对课题开展提出了几点期待:一是通过开题论证会,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设计,聚焦关键内容,为研究工作开展打好基础。二是要组织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团队,通过有组织科研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三是要做好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的理论故事。

杨永恒发表致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彭宗超发表致辞。彭宗超表示,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两个命题相互交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公管学院也将其列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基础研究问题。他介绍了公管学院近年来在课程建设、项目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方面的期待。他指出,探讨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着眼于未来,也必须与中国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更好地了解实践问题与实践前沿,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术方向,只有更好地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经典表达,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话语体系。

彭宗超发表致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课题负责人鄢一龙作“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开题汇报。他表示,课题设计主旨在于推动党建理论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学科交叉创新,从整体意义上对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学理化建构,他认为核心问题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党自身建设、党的领导与政府治理、党的领导与经济治理以及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四个方面视角进行阐述。

鄢一龙作开题报告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发言。胡鞍钢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近现代110年的历史,并前瞻了未来30年的发展,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对课题进行指导。他从1921-1949、1949-2020两个时间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历程,以详实的数据、充分的论据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除经济奇迹以外,中国还创造了成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奠基、如期实现小康水平以及走向新时期四大奇迹,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和理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强调,治国首先需要解决好治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数规模方面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如何分析中国奇迹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学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胡鞍钢作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作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党建和国家治理属于两个学科,各高校都在积极地通过学科交叉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索。他对本课题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高校作为基层党组织,在研究政策侧重问题时,应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将德治才学依托于列宁主义协商民主两条重要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行政管理与政治学分属不同学科领域,在学科交叉的情况下也应坚持学科原理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角度。三是要在逻辑结构以外做好历史研究。他从清华与北大两校在历史研究上的不同讲起,重点阐述了第三世界的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不同。

韩毓海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对会议上半场发言做点评。他表示,近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多变,目前的治国理政依然面临诸多尚未被有效回答的问题。党的永续执政是大家的理想,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有效应对人口负增长、金融风险、外部压力等新的挑战,所以更加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

周绍杰对会议上半场做点评

研讨会上半场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朱俊明主持。朱俊明表示“双高”项目是清华大学推动文科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第一期公管学院有四个文科“双高”项目。第二期公管学院有两个项目得到了支持,其中由鄢一龙老师领衔的项目,在党的理论建设方面做很重要的布局。

朱俊明主持上半场研讨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程文浩以“党的廉政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廉政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并从为什么、什么是、如何实现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具体阐释。他指出,党的治理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党的廉政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现实需要和新时代廉政建设的客观需要。实现党的廉政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三管齐下,即借助现代化的廉政治理理念、制度和技术。

程文浩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作“社会化大生产与治理现代化”主题发言。他指出需要超越现有的腐败定义,从腐败的本质上认识腐败发生及治理方略。“市场自发消除腐败论”是一种神话。他强调要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研究,按照马克思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要求,设计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恩格斯《论权威》的基本观点,对当前的社会治理富有启发性,是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基础。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有效治理,在经济上应坚持公有制主体不动摇,解决诸如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治理问题时,应坚持人民立场,从大众视角而非精英视角设计治理方略,通过统一指挥和协调安排避免无政府造成的无序性。他指出,民主集中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民主与集中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民主是集中的民主,集中是民主的集中。越是集中,越要加强民主,同样,越是民主,越要强调集中,以实现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最佳形态。

王传利作主题发言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心主任田改伟以“党的领导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特色与优势”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他表示,本课题与政治学领域密切相关,在学科发展、话语体系建构方面也将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该重构政治学话语体系,突破党的领导话语长期游离于政治学学术话语之外的情况。他指出,政治学基本理论架构滞后是学界长期面临的困境,课题应该在新的理论框架中对百年以来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党与国家、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律性认识与理论总结。

田改伟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殷成志以“党领导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为主题展开分享。他指出,我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确立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五级三类”的架构,这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所进行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开创性。他表示,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立的决定性因素,党领导、组织和指导实施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对于国际学术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高质量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殷成志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建宇作了“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主题发言。他指出,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处于高发期,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发现与处理相对被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激活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对于增强社会治理和政治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他梳理了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历史,并表示近年来对社会治理的界定仍然相对模糊,容易造成政策制定与策略执行之间出现偏差和模糊地带,从而或多或少出现了以行政管理方式落实政治领导的功能偏离。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围绕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构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展开一些更为基础性的理论思考和机制设计。

何建宇作主题发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刘晨光作“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主题分享。他指出,从整个人类治理现代化进程来看,各国治理现代化都需要面对和处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辩证统一,实现不同治理主体、治理要素之间的联动、集成与协同,实现整个国家治理效能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制度的突出优势所在。另一方面,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与国家整体现代化同步的过程,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已与十年前有很大不同,进而重点分析了央地关系、区域关系、城乡关系、政经关系、内外关系等五个宏观结构性问题,并强调应增强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金融服务、房地产发展、数智化治理等方面治理问题的关注,将党的领导的传统优势进行总结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不断创新。

刘晨光作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蓝煜新通过视频会议作“党的社会工作新体制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发言。他表示,党的领导需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党的社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在新时期的延伸和拓展,中社部的组建代表着党社关系的系统确立,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回应了社会现代化和国家治理需求;另一方面,党的领导需要增强撬动能力,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党的社会工作体制的产生,系统确立了党和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等新的社会组织的关系。他指出,社会治理领域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直接面对群众个体,这对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制度设计不仅需要关注体系本身,还应该匹配社会治理参与者的能力,借助社会自身的组织能力与活力解决社会秩序中的问题,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需要由过去的习惯性主导逐渐转向催化和撬动。

蓝煜新通过视频会议作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白钢以“‘两个结合’与‘文明国家’建设”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他从文明论的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新视角出发,指出“两个结合”极大地拓宽了学者可汲取的理论资源。在马列主义的方向性问题上,要避免退化论式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对列宁论断最好的继承,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不断审视思想体系框架和扩展理论边界,不拘泥于教条化使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和“用”方面,中国的文明史和政治史是彼此支撑且无断裂的,既保证了中国文明始终绵延,时也保证了中国文明始终将大一统国家作为政治追求,因而中国文明体的连续性与政治体的统一性始终高度结合。他表示,正是这种文明与国家道统、正统的结合传统,使得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第二个结合成为可能,而且具有真正的历史活力。

白钢作主题发言

会议下半场由鄢一龙主持。

会议最后,胡鞍钢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学术研究应围绕“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展开,公共管理所研究的领域属于典型的公共知识,具有学术属性、决策知识属性以及国际知识属性,本次课题研究与学术探讨聚焦于中国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国家治理与各类创新,对于总结经验、构建理论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他对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与成果产出寄予厚望,也希望一代又一代更优秀的学者能更好地为中国发展提供知识与力量。

胡鞍钢作总结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研办主任刘敏,以及项目组杨敏娟、李浩铭、才红等参加了会议讨论。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