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东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发展政策研讨会”通过ZOOM举行。本届主题为“制约与合作——国际新格局下中日经济关系展望”。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健军共同主持。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基地负责人丸川知雄分别代表中日双方参会专家发表致辞。
胡鞍钢就“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疫情后中国经济展望”作简要介绍。总体来看,2020-2022年三年期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平均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稳定,新增就业数量符合预期,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外贸整体仍呈现增长态势。胡鞍钢分析了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情况,指出中国内部疫情冲击对中日之间的贸易影响并不大,中日之间的经贸联系总体稳步推进。胡鞍钢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的调整,中国经济运行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往将重新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
日本专修大学经济系教授大桥英夫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围绕“中美摩擦与日本”作主题发言。
大桥英夫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成为日本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日本经济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中国。对现在的日本而言,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大桥英夫也提出,中国正在推进各种技术标准整合,而某些时候这有可能会成为跨国公司到中国发展的壁垒,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前必须考虑好这些因素。
屠新泉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缺乏增量,使得各国围绕存量开展竞争,各国遵守规则的意愿在下降,这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屠新泉指出,中国崛起的势头已经形成,未来仍将势不可挡,但也面临挑战和风险。中国面临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主要的外部挑战是应对美国的打压。改善和加强与美国之外的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关系,是中国对外战略中最关键的一环。
丸川知雄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围绕“移动通讯及半导体行业”作主题发言。
丸川知雄指出,东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基地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球的中国研究基地,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把真实的中国传递给世界。丸川知雄认为,日本过去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大力推动。后来,日本的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日本政府针对半导体产业一开始的政策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是后来都走向失败。丸川知雄认为,芯片是真正的全球化产品,企业应着眼于全球市场,这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丸川知雄强调,芯片国产化必须先找到市场,找到竞争的优势,才能够有所发展。
丁一凡指出,美国开始把中国当作主要竞争对手,在国际舞台上组织各种各样的同盟来围困中国,企图通过限制半导体企业对华出口来遏制中国,进而打垮中国经济。美国的遏制结果导致了全球产品短缺,通胀上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品需求市场,限制中国会导致半导体产品失去市场,使得高端芯片庞大投资收不回成本。美国陷入了宏观经济两难选择,危机后果可能失控。中国加强半导体产业投资,出现一定程度的“乱像”。总体来看,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研发能力进展迅速,但是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有限。
大阪产业大学经济系国际经济学科教授李泽建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马小军围绕“汽车行业”作主题发言。
李泽建认为,过去三十年,日本汽车行业在全球一直是独占鳌头,保持了自己在这个行业的优势,美国的地位在下降,而中国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是一个总体的格局。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走了同质化经营、突破、同质化经营再突破这样的道路,最终脱颖而出,这一模式也是日本汽车行业之前成功的关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更要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发动机,这种非对称的迭代进化带来的结果就是世界对华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而中国对全球的依赖程度反而在下降。
马小军指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汽车产业曾长期难以在发动机技术方面与欧美竞争,但向电动汽车的转型使其获得弯道超越的机会。电动车生产的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都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中国与日本在电动汽车产业合作前景广阔,特别是新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中国与日本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与日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正迎来最大的“政治利好”。
最后,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自由讨论。
武汉大学研究员、中国芯片产业联盟研究员王优酉认为,中美共同的利益基础仍然存在。美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将来想要重回制造业大国,从政策角度来讲,中美有非常大的合作潜力。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想要把中国排除出的价值链,实际上只是芯片产业当中极小的一部分。芯片业是一个典型需要规模的产业,从中长期来看,最终会回归市场因素。
孟健军指出,某种意义上美国的霸权正在走向崩溃,新的秩序到底是什么,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是软件,这是我们今后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体量,不可能是赢者通吃,这不是脱钩的过程,而是中、美、日竞争分工的阵痛的过程。
周绍杰指出,双方应加强研究人员的互动互访、合作研究,对中日两国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发挥一些独特的作用。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了地解中国,这对国情研究院来讲也是重要使命。作为两个亚洲顶尖大学的研讨会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作为学者也有这样的责任去推动这样的合作交流。期待明年第三届研讨会能够继续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