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CIDEG环境经济前沿系列研讨——科学制定迈向双碳目标的减排路线图”专题研讨会在线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主持,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管学院副教授陈玲代表主办方致辞。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薛进军教授,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高庆先,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清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国情研究院博士后李萌受邀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分享。研讨会通过多个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各平台共有7000余人次在线参与了研讨会。
陈玲主任在致辞中谈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这个目标下,CIDEG委托国情研究院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碳中和目标下国内价值链隐含碳与省级减排路线图的设计》的研究工作,胡鞍钢教授担任课题总负责人。围绕这一课题,本次研讨会邀请这个领域的学术大家、研究者共同进行深入探讨,使我们的研究能够为“双碳”目标相关政策和行动助力。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公管学院副教授陈玲致辞
接下来胡鞍钢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围绕科学制定迈向“双碳”目标的减排路线图这一主题展开的一系列研究。研究团队早在1989年《生态赤字: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一文中,就提前预警了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场持久战,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这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发展挑战,也考验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持续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致辞
李萌代表课题组汇报新近研究成果,汇报题目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内价值链隐含碳与省级减排路线图设计”。研究提出要充分重视贸易隐含碳的规模,关注减排界定时的科学性;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关注省份之间的差异性,有序达峰;要抓住“控碳”和“减碳”关键机遇期,注重目标的“可行性”;要将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李萌发表演讲
高宇宁副教授做了题为“双循环视角下的隐含碳排放核算”的主旨发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能再把传统的贸易活动简单以国家的边境进行内外划分,要把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贸易碳排放进一步拓展到几个新的视角。研究发现,跨国公司通过在发展中国家FDI投资的设立,使其隐含的碳排放比原来的高出1/4以上。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完善自身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及碳税机制,推动国内碳市场与国际接轨,以减少需缴纳的碳税或获得豁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发表演讲
王毅教授发表了题为“我国‘双碳’目标政策的进展评估及重点政策取向”的主旨发言。发言分为三个部分:“双碳”政策的战略部署及政策演进, “双碳”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及存在的问题,“双碳”的基本特点和若干政策取向。王毅指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双碳”战略目标及转型特征。“碳中和”转型路径不能只用减排情景曲线表征,而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要把握机遇和挑战“双刃剑”处理好基本关系,解决短期内转型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要加强对“双碳”问题的认识和科学判断,构建促进“双碳”战略的良性治理体系,优先制定和完善重点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合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毅
李政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我国未来碳减排路径展望”。李政教授将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碳排放分为达峰期、深度减排期和中和期3个阶段。2022-2030年间能源系统的优化要有序推进,新增的能源消费需求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2030-2050年间,能源结构低碳化的过程要加速,非化石能源要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2050-2060年间,能源结构深度优化减排,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0-90%以上。实现“碳中和”既需要渐进性的创新,也需要颠覆性创新,我们要加大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力度,为深度脱碳提供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发表演讲
高庆先研究员分享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碳及其量化方法”的研究主题。他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双碳”中的“碳”包括哪些,如何量化,关于碳核算的思考。从量化清单来讲,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方法和规范。我们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进行碳排放核算时:边界要清晰,可分为全球尺度、国家层面、省级层面、行业企业以及社区层面;气体种类要明确,“碳达峰”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碳中和”则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数据要经过慎重的筛选,水平要稳定一致;方法学要正确。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高庆先发表演讲
薛进军教授做了题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合理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和时间表”的主旨发言。薛教授分享了8个方面的内容:应对气候变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课题;“碳达峰”不是一个时点,而是一个区间;“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路线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是“碳达峰”的必经阶段和主要标志,因此要实现“碳达峰”首先应设定“碳脱钩”的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当下多重风险并存、危机叠加,在这种情况下气候治理和减排陷入困境;全球价值链面临巨大的风险;能源价值链风险与能源安全;“去中国化”给中国提供了机遇,加速中国的经济转型。
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薛进军教授发表演讲
最后管清友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个目标,过程比较辛苦,我们的规划能力超强但市场能力不足。一些企业、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自驱力不足,也没有约束机制。地市一级、县市一级政府在执行时没有抓手,仅是被动地完成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新旧能源体系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紊乱,这种紊乱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经历的。要依靠有真正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之上,还是要想办法让市场发挥作用,增强各主体的自驱力。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清友发表演讲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
胡鞍钢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今天的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科学制定迈向“3060”目标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涉及到中国乃至全球,信息密集、知识密集、政策密集,讨论深刻且有意义。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本身就是倒逼机制,如何从世界最大的“黑猫”变成世界最大的“绿猫”,本质就是如何变成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之国、绿色消费之国,这也符合我们长远的发展利益。
(文字:阮萍晶,图片:李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