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智库论坛之一,“国情讲坛”第53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南发表了题为“发展规划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方向”的主旨演讲。本期讲坛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举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胡鞍钢教授主持讲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作点评。光明网提供全程网络直播。
周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到“十四五”跨越了近70年,国家发展规划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五”到“五五”时期,国家发展规划在探索中前行。主要特点有: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决策,每个五年计划都由党中央直接组织研究并批准;以指标和工程为核心;指令式的实施机制,所有的任务和指标都是硬性的、必须完成的;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五年计划的基本形式。
第二阶段,“六五”到“十五”时期,国家发展规划的中国特色渐显。主要特点有:社会发展进入视野,更加重视人民生活;形成了初步固定的程序;社会公众建言献策,设立专家委员会;依然带有过渡时期色彩。
第三阶段,“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规划逐渐走向规范化。“十一五”规划在规划史上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例如,将“计划”改为“规划”,更好的体现规划实施主体的作用;首次提出约束性指标的规划等。这一时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体制改革和完善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稳步提升,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十三个五年规划,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开局的规划。主要特点有:在程序上,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起草形成总结评估报告并报请审议,成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做充分的衔接;对规划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更加充分地发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支撑作用和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对规划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充实和完善。
▲ 讲坛现场
周南指出,五年规划在党治国理政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现在的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机的规划体系还没有形成;实施的机制不够完善,政策的协同性不够;一些规划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规划的法律依据不够充分等等。因此,我们期待规划法制化的未来。发展“规划法”,把实践成果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规划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发挥引领的作用。
刘珉认为周南的报告主线突出、信息量大、逻辑清晰且思想深刻。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刘珉从规划理论、规划评估、规划实践三个方面做了一些补充和交流。刘珉指出,在编制规划时,知识体系很重要,综合协调很重要,政策循环很重要。规划要科学有方,收放有度,长短结合,重在落地。
鄢一龙指出,规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制度学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规划,包括体制机制、文本和一整套的编制方法,是几代的规划人不断创新、不断积累而来的。在不断演进、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符合实际,越来越体现制度的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优势,同时又具有普遍价值,这种探索对二十一世纪全人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胡鞍钢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再到今天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可以创造经济奇迹、脱贫奇迹等等。所谓的新时代,就是中国进入强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与强国时代同行。在全世界,中国的五年规划是非常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道路借鉴。(文字:阮萍晶;摄影:于娟)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旨在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换思想、交流经验的平台,重点围绕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等方面的内容,着力打造国情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派,向外界传递中国话语、中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