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学者
王光谦 作者: 浏览次数:7641

主要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励3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


科研项目
  • 近年来,以固液两相流的基本方程为出发点,结合河流泥沙运动特点,建立起较为合理的泥沙运动数学模型,应用于长江三峡大江截流口门区水流特性模拟,并作为“长江三峡大江截流工程关键技术与施工实践“的主要成果之一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取得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过程模型试验预测等成果,成果已被三峡工程设计所采用,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专著多部。 取得以下主要成绩:
    在固液两相流研究中提出两流体模型,成果发表在国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杂志,并获得国际泥沙中心颁发的钱宁论文奖。关于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其应用的成果,获得2000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参加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实验研究,成果被工程设计所采用,该成果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承担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科研工作,负责口门区水流特性计算和戗堤坍塌稳定性分析,成果成功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与施工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一起获得1998年度国家电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2年,王光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其研究群体成员均为博士学位获得者,大部分成员有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已形成群体优势,是一支整体实力强的学术队伍。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包括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务院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该研究群体依托于清华大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水沙数学模型、两相流理论、水土保持、河流生态环境、河口海岸动力学等方面。 该研究群体的特点是:既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又紧密结合重大工程解决生产问题;活跃在学科前沿,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有的成员已成为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学者。研究群体成员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一起参与我国江河治理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形成泥沙学科的优势群体。
    1997-19991 嘉陵江流域卵石运动与卵石输移量研究,九五攻关
    2003-2005 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设计实施
    2003-2004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措施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
    2003-2005 鄂托克塞尔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2002-2003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总体框架研究及部分专项应用系统规划编制
    2002-2003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项目B-水量调度方案管理
    2001 宁夏黄河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初步建设
    2000-2002 数字黄河系统建设与应用,清华大学基础基金
    2002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
    1999-2000 堤防快速堵口关键技术研究
    1999-2004 黄河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1999043607
    2002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1998-2002 泥沙灾害预测数学模型及可视化技术研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1999-2001 澳门水域抛泥引起的泥沙与污染物迁移规律与环境影响

奖励与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固液两相流研究中提出的两流体模型,发表在国际多相流杂志,并获得国际泥沙中心颁发的钱宁论文奖。
提出浓度分布的新公式,论文发表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ASCE),论文获得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
关于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其应用的成果,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于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的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参加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实验研究,成果被工程设计所采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承担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口门区水流特性计算和戗堤坍塌稳定性分析,成果成功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与施工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一起获得国家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曾获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部分学术成果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固液两相流研究中提出的两流体模型,发表在国际多相流杂志,并获得国际泥沙中心颁发的钱宁论文奖;提出浓度分布的新公式,论文发表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ASCE),论文获得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共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20多篇。
国际期刊:
【1】 Wang GQ, Xia JQ. Channel widening during degradation of alluvial rivers. Int J Sediment Res .2001, 16(2): 139-149
【2】 Ni JR, Wang GQ, Borthwick AGL .Kinetic theory for particles in dilute and dense solid-liquid flows .J Hydr Engr, ASCE .2000,126(12): 893-903
【3】 Fang HW, Wang GQ .Thre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suspended-sediment transport .J Hydr Engr, ASCE .2000, 126(8):578-592
【4】 Han WL,Gao GM,Wang GQ,Hui YJ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ll velocity of non-uniform settlement in flowing water .Int J Sediment Res .2000, 15(3): 299-306
【5】 Ni JR, Wang SJ, Wang GQ .River pattern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el .Int J Sediment Res .2000, 15 (4): 357-370
【6】 Liu JM#, Wang GQ,Wang SQ .Effect of coarsening of surface bed material on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during river degradation .Int J Sediment Res .1999, 14(2)
【7】 Ni JR, Wang GQ,Liao Q .A correction model for hyper-concentrated flow .Int J Sediment Res .1999, 14 (4): 145-148
【8】 Wang GQ, Fu X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t J Sediment Res .2001, 16(2): 284-295
【9】 Junqiang XIA#,. Guangqian Wang .A 2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bed deform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3,18(2):176-191
【10】 Shao Songdong#, Edmod Lo Yat-Man and Wang Guangqian ..Simulation of fan formation using a debris mass model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2002, 40(4): 425-433
【11】 Sun QC#, Wang GQ, Xu Y .DEM applications to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impact process in saltation .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19 (4): 339-353
【12】 WANG Guangqian, WEI Jiahua, ZHANG Yuandong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SMALL PHEATIC AQUIFER IN NORTHERN CHINA .Water Internati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