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讲坛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日期:2021-04-07 浏览次数:93141

【编者按】3月29日晚,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智库论坛之一,“国情讲坛”第50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由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共同举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胡鞍钢作了题为“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的主旨演讲。本文根据胡鞍钢教授现场发言整理,全文共约1.2万字。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很高兴今天在“国情讲坛”,谈一下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我想这个题目大家都非常关心,2025年中国将是什么样的?对全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称之为是巨大的影响,即溢出效应或者正外部性,当然也会有一些负外部性,如碳排放。中国能否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良好的开局?

我将从七个方面做一个介绍,也包括我们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先是一个导言,其次涉及到经济发展、创新目标、民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安全保障等,最后再加上一个结语。相对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最有意义的是引入了安全发展理念,提出了“安全保障”目标。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国际比较,特别是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数据,从国际视角来看2025年中国的发展。


一、引言:开好局起好步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意味着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25个量化指标,主要任务胜利完成,特别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它的实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考虑未来的15年到2035年,未来30年到2050年,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2025年中国进行全方位展望,详细说明战略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指标,这为我们展望2025年中国提供了宏伟蓝图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五大目标和20个量化指标,相对“十三五”规划而言,增加了“安全保障”目标,也减少了其他一些若干指标,凡是“十三五”规划实现的指标,都没有写进,包括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互联网普及率、耕地保有量等,有的指标作为次优先指标反映在纲要章节中,特别是充分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新理念和新布局,成为新的“五位一体”(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发展目标体系。


二、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首先来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纲要》首次没有给出量化的经济增长速度指标,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可以说,每次五年规划讨论最核心的指标主要是经济增长率,因为经济增长率会涉及到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能同步增长等方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同志对此解释:

“这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的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考虑到这五年内外环境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有利于更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我想这个解释还是能够说清这个问题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讨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中高速发展阶段,主要发展目标是要实现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强调稳定?经济增长下行的话会出现所谓的断崖式下行,所以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标或本质上还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从我们的视角来进行经济预测的话,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区间大体在5.5%-6.5%,经济增速的底线在某种意义上是大于5.5%。按照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到2025年GDP将达到132-136万亿元之间,也就是说132万亿是底线,如果发展环境等方面不错,将可以达到136万亿元。

我们更关心国际比较。关键是怎样进行国际比较?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价格来计算各国2019年GDP的基础数据[1]。我这里想强调的是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出版的《国民账户体系(2008)》(中文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这本书明确提出:

如果目的是要比较货物服务的人均产量或人均消费量,则必须将以本国货币计量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而不是汇率)转换成以通用货币计量的数据。众所周知,通常市场汇率和固定汇率都不能反映不同货币之间的内在相对购买力。”(第6页)

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和中国方面也做了合作,在之前公布了2011年国际元价格,之后又公布了2017年国际元价格。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由此将人民币元换算成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来看一下,下图是中国的数据,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我国的GDP由1990年只有1.6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19年的22.5万亿国际元。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locations=CN

预计我国GDP将由2020年的23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25年30万亿国际元,占世界GDP比重从18.5%上升至20%以上,创下100多年来历史最高峰,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也成为中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事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按购买力平价预测,认为到2025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将达到20%,均超过美国、欧盟比重,这与我们的预测基本一致。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这张图是IMF刚刚公布的Bloomberg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美国、欧盟GDP占世界比重变化。

我们来看中国人均GDP情况。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人均GDP(PPP,2017年国际元),由1990年的1424国际元上升到2019年1.61万国际元,但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手册》(The World Factbook)网站提供的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排位数据推算,中国在世界22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从2019年的106位,上升到2025年的第90位左右,从世界前46%的位置上升至世界前40%的位置[2],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这是什么含义呢?说明中国从人均GDP位居世界后列——这个定义最先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分析:“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而现在已经跃居世界中位。这标志着中国继消除绝对贫困奇迹之后,将使14亿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为什么我要讲14亿多呢?10年前英国《卫报》记者乔纳森·沃茨(Jonathan Watts)写的《当十亿中国人跳起来——看中国如何拯救抑或毁灭人类》(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 How China Will Save Mankind -- Or Destroy It),笑话中国十几亿人摧毁地球。当时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翻译了此书,请我写了一个中文序言,我的标题就是“当10亿人民一起创新起来”,什么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数据。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也打破了西方所谓的学者和政客对中国的诅咒和偏见。

再一个来看,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这是首次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全部就业人员的生产效率,也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主要受劳动者整体素质、技能水平,以及科技、装备、制度、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和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更是劳动力大国,就业人数从2017年开始进入下降期,到2019年减少了169万人,主要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从2015年以来,分别下降2474万人、1388万人,合计下降规模已经达到了3862万人,只有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增加。

按2017年国际元价格,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从2019年的3万国际元,上升为2025年的4万国际元。我们现在有将近8亿的劳动力,这个规模非常之大,相对美国劳动生产率从1/4上升为1/3左右。而1991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3.3%,到了2000年提高到6.1%,2010年是13.5%,到2019年达到23.6%。所以说中国经济加速追赶美国,本质上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加速追赶。

如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并使其高于经济增长率?可以从五个因素具体讨论:

第一,人均劳动力资本存量保持持续增长,年均增速要高于7%以上,高于经济增长率。过去劳动力资本存量增长很快,也反映了资本和劳动力有机相结合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劳动力人均人力资本水平持续增长,特别是新增劳动力的预期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从2018年的13.9年提高到2025年的15年以上,相当于大专毕业生以上。

第三,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就业人数中,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员超过1000万人。2021年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十四五”时期可能会从900万到1000万、1100万,甚至1200万,给所有新一代新生劳动力创造了非常大的机会。到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进入真正的大众普及化(毛入学率为50%以上)阶段。中国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将促进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流动性越来越大,总的方向从低收入到中收入进而到高收入流动过程。背后的驱动力是从低劳动生产率岗位到中劳动力生产岗位,进而到高劳动生产率岗位转移。因此从积极意义上来看,全中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一同创业、创新起来,的确将令西方震撼。十多年前英国记者乔纳森·沃茨(JonathanWatts)所宣称的“中国将毁灭地球”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第五,海外学成回国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大,2019年已经超过了58万人,没有疫情发生的话应该是60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3%。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都将有力地支撑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

国内市场更加强大。按2017年国际元计算,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世界比重从1995年的3.4%上升至2010年的7.7%,2019年又提高至12.7%。但是与美国比较,到2019年也仅相当于美国2/3不到。反过来讲,这表明中国还有更大的居民消费增长空间,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预计到2025年,保守估计中国占世界比重至少大于15%,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人均每日消费支出从2019年的19国际元提高到2025年的25国际元,到那时全中国14.4亿人口就形成一个巨大的超级国内市场规模效应,不仅带动整个中国国内消费品生产需求,关键是带动世界消费品进口需求。如果我们对生活用品进口实行零关税的话,这个市场会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不仅将使14亿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在经济全球化逆转的情况下,也将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品买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谁是赢家?买家才是赢家。谁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买家就是最大的赢家。这是我理解这次“十四五”提出的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什么叫强大?就是应该从世界第二大市场变成第一大市场。当然我们强调消费还应该是绿色消费,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消费,而不是破坏环境的消费。我们不仅不会摧毁地球,我们还要更好地保护地球。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投资市场。由于世界银行没有公布相关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0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占世界比重从2010年的17.6%上升到2019年的26.7%,增加了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全球的比重会达到30%以上,这就为“十四五”时期提供了雄厚的、可持续的固定资本投资。一方面中国要继续完成“十三五”时期开工未完工的重大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快启动“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这次“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中,首次取消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但是这一指标仍然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的重要特征,客观地讲,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与世界的平均数相比,与世界的高收入国家相比,以及中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要低,在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是基本趋势,到202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估计可能会达到60%左右,关键的是创造了就业。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唯一增加劳动力并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6年-2019年期间增加了3882万人。未来每年服务业新增就业劳动力超过1000万以上,这也对大学培养人才要如何适应中国现代服务业黄金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纲要》提出要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还要推动生活型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为14亿人口、4亿多家庭户、3亿多(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直接的服务。

此外,要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纲要》首次提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7.8%上升至2015年的10%。如果按照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我们估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将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元,将成为世界最具数字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它不是一个产业,而是若干个产业集群,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始终是城镇化,特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到2019年提高至60.6%。但是还是低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6.4%。这次《纲要》明确提出来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5%,尽管中国要进入高收入阶段,但还明显低于高收入国家(2019年为81.0%)。所以中国需要提高城镇总人口的容量,到2025年估计将达到9.36亿人,增加8800万人,占世界比重从2019年19.7%提高到20.0%左右,相当于美国城市人口(2019年是2.71亿人)的3.45倍,成为世界最大的、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直接反映了我国可以提前使城市人口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2035年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村人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预计“十四五”时期,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每年增长2000万左右,五年接近1亿人。这么大规模人口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这些人中还有2.28亿农民工,涉及到如何安家落户,获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我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偏低,还处在城镇化加速的阶段。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在8.5亿人,还低于高收入国家总数(2019年为10亿人),或者OECD国家(2019年为11亿)。如果2025年达到10亿人的话,也是进入高收入阶段一个重要的城镇化特征,这点来看非常有意义。城镇化的发展,既是发展的增量,更是发展的空间,即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最重要的空间地带。到那时,估计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折算每人每日就会从2020年的26国际元达到2035年的50国际元。什么含义呢?世界中等收入的标准就是每人每日消费或收入支出大体在10-100国际元之间,也会极大地改变世界中等收入人口格局。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三、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进入世界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这句话是有依据的。为此《纲要》明确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已经打赢了减贫、脱贫攻坚战,现在这场科技攻坚战不仅要打,还要打赢,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动员全民的战争。

首先是研发投入,这次五年规划首次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的实际。中国的研发支出强度从2000年的0.9%,提高到2020年2.40%,这已经超过欧盟了(2018年为2.18%),离美国一步之遥(2018年为2.84%)。

预计中国的研发投入将从2020年的2.44万亿人民币元,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至2025年的3.42-3.5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0-7.5%。按2019年购买力平价因子计算,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5800亿国际元,上升至2025年的8135-8333亿国际元。3月初,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研发投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2020年首次超过美国。预计到2025年超美国肯定是无疑问的,超过多少最主要的是看基础研究的投入。这次“十四五”规划首次设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指标,按2020年不变价格,基础研究经费从2020年的1504亿元提高至2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为13.2%。《纲要》首次提出,全社会基础研究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从6.16%提高到2025年的8%以上。这个数据是什么含义?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从354亿国际元提高到667亿国际元,进入世界前列,也给了中国科学界、包括我们在大学从事基础研究的老师吃了定心丸,这意味着将对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进行长期、稳定的投资,也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是能够在21世纪为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一看研发产出,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内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从2020年的2.8万亿元提高到2025年的5.68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为15%。这是保守的估计,因为“十三五”时期就高达17.9%,这也说明我们有相当多的技术发明变成了真金白银,与研发投入爆发性增长形成互动关系。资助这些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可以在技术市场得到高回报,得到这些高回报之后,又重新投入到这些技术创新之中,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既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也是发明专利的主体。

关于规划科技创新指标, “十二五”“十三五”提出的核心指标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我们超额完成了这个指标,成为世界最大的发明专利拥有国。因此,“十四五”规划就不再使用这个指标了,而是提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一新指标,我推算了一下,相当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40%左右。该指标是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维持年限超过10年、有许可他人实施收益或实现质押融资或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件数。全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拥有量从2020年的6.3件提高到2025年12件,相当于从88.8万件上升至172.8万件,年均增速为14.2%。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

举全国之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一共七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四项、量子信息三项、集成电路四项、脑科学类脑研究五项,基因等等一系列领域。这些都是大国重器,国家能够下这么大的决心,可以预期到2025年中国将打造成为更加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一大批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性科技工程,使我国科技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将支撑起全国创新驱动发展。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 光明网进行全程网络直播,今日头条平台提供直播支持

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这次“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祉类指标一共7个,占20个指标的1/3,也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比例最高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确切地讲就是以14亿全体人民为中心,以4亿多家庭户、3亿多老年人的福祉最大化为中心,使全体人民获得“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最大化的具体体现。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明确提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中国采用这个重要的指标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世界上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劳动力处于高峰期略有下降,占世界劳动力总数已经从2010年的24.6%,下降至2019年的22.8%,但是仍相当于印度的比重(13.9%)、欧盟的比重(6.3%)之和的1.13倍,仍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真正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大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仅为5.5%,由于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规模超大,高达4.4亿人以上,2020年受疫情冲击影响,全年平均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5.6%,实际失业人数规模高达2430万人,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规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来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在看来,就业始终是民生之本。中国政府的核心目标就是稳就业、保就业,不光是疫情时代如此,后疫情时代也同样如此,因为它是第一位的民生。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预计明年会突破1000万,创下历史高峰。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2019年达到58万人,补充了大量的高素质的青年就业者,此外还有将近2400万的城镇失业人员。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同步。几个五年规划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制定的,这次规划中特别提出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就是劳动报酬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最高,因此保证劳动报酬正常增长就成为重要的方面。此外,也应该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渠道,实现多元化。除了继续增加劳动报酬收入之外,还要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转移净支出收入,特别是对那些低收入的、刚刚脱贫的人口,还包括财产性收入,要提高合法财产性收入的比例。例如《纲要》中提出“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等。此外,也要鼓励家庭内部的几代人之间的内部转移支付和服务,使得收入来源和消费支出更加多元化。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计算,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会从2020年的7700国际元提高至2025年的1万国际元,增长30%左右,相当于每人每日收入从21国际元上升为28国际元。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重要的指标,是指一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接受学历教育的年数,反映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对中国来讲,人力资本水平明显提高,从2020年的10.8年提高到2025年的11.3年,相当于平均每年提高0.1年,5年累计提高0.5年。这个指标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西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比印度的6.5年高得多,这是西藏发展的奇迹。西藏率先在全国实现15年(学前至高中)免费教育。按照全国劳动年龄人口10亿计算的话,全国总教育人力资本就从108亿人年提高到113亿人年,5年即可增加5亿人年,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本财富。

我国教育仍处在发展黄金期。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20年达到85.2%,已经超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85%的预期目标,比201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次《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达到90%以上。它的意义在于,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学前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最高,西藏和新疆全部实现学前3年免费,效果非常好,在这方面可以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更高。我国高中教育进入高度普及化(毛入学率>90%)阶段,《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20年的91.2%提高到2025年的92%以上,已经超过OECD国家平均85%的水平,也高于美国的83%水平。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18-22周岁)毛入学率在2020年达到54.4%,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要加速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个追赶目标。预计到2025年至少达到60%以上,与OECD国家平均数(66%)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从2020年的4183万人(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十年前制定的3550万人这个预期目标),到2025年达到4614万人,成为本世纪来最大规模、而且质量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之国。根据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的最新报告,中国每年授予的学士学位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加上欧盟和日本之总和,被视为中国最大的人才优势。研究生规模要从2020年的314万人,提高到2025年的500万人以上,成为培养未来高端人才的重中之重。现在各类大专院校都在扩招,这是大势所趋。因此,怎么更好地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提高大学教育质量,还要进一步地推动“双一流”工程建设。全国新增劳动力新增受教育年限将从2020年的13.8年提高到14.4年,接近大专毕业生水平。

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好不是假好,得真好,怎么体现呢?首先是要解决基本养老问题,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全覆盖,从2020年的91%提高至2025年的95%,可堪称世界超大规模养老人群,要做到“应保尽保”,成为“老有所养”的社会。

其次,重点解决“一少”的问题。《纲要》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首次提出可量化的发展指标,即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从全国来看,从2020年的252万个发展到2025年的652万个,相当于目前的2.6倍,这是在实现学前三年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基于教育生命周期的,从三岁及以下婴幼儿、学前三年、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

最后,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预计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从77.3岁提高至78.3岁。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世界概况》信息,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在世界22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位,就会从世界第87位上升至70位,上升17位,从前38%的位置上升为前31%的位置。


五、绿色生态发展目标

关于绿色生态发展目标。这次绿色生态指标从原来的十个指标,减少为五个,但全都是约束性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本质上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特别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峰。《纲要》明确提出降低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关键性指标。这两个关键性指标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关系到能不能实现承诺,现在看来有非常大的难度。

首先,我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2020)》的数据,2019年已经达到98.3亿吨碳当量,而且这个趋势还略有增加。第二,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从1990年的10.9%提高到2019年的28.8%,是美国(15.4%)的近两倍,所以中国承诺碳达峰是大势所趋。第三,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比重持续上升,从1990年的23.7%,2010年达到30%,到2019年高达51.7%。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短期的挑战,还是长期的挑战。由此,这次提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显得格外重要,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六、安全保障目标

这次“十四五”规划首次列出了安全保障指标,充分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思路。主要体现为两个重要的指标。

首先就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于6.5亿吨。我国谷物产量持续提高,进入高峰平台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从2000年的4.07亿吨上升至2018年的6.12亿吨,增加了2.05亿吨;食品生产指数持续提高,从2000年的66.0提高至2018年的103.1,提高了37.1。这个口径和国内口径不完全一样,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中国和美国能保持这样的比例,就都是全球粮食比较安全的国家。中国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中国保证粮食安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全球的粮食安全。

此外,我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比重2018年达到20.6%,而我国总人口占世界比重长期在20%左右,直到2019年才降至为18.2%。我国农业用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量的11%,这意味着我们单产量要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的2倍左右,才能实现目标。

我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6%,这也是为什么从建国初期就有水利部一直到今天专职负责兴修水利。我们要养活世界18%的人口,关键是确保综合粮食生产能力。

其次是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大于46亿吨标准煤。所谓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9年占世界比重高达24.3%,今后中国还处在相对上升期。

我国是世界绿色能源革命的后来者,仅用了20年时间(2000-2020)、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就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消费国。200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仅占世界比重的1.2%,美国是32.9%,欧盟是24.6%,到2019年中国占世界比重已经高达22.9%。中国正在发动一场世界前所未有的绿色能源革命。199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世界比重为50.1%,中国是0.1%,到2018年中国占世界比重上升至26.1%,超过美国的17.5%,预计到2025年将占世界总量的1/3。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将重要的发展目标和指标纳入到五年规划之中,就会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革命。比如这场巨大的绿色能源革命,就成为这次绿色工业革命最大的发动者,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彻底脱钩。

胡鞍钢:从“十四五”规划展望2025中国|国情讲坛实录

▲ 讲坛现场

七、结语: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中国的五年规划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历史记录。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经顺利完成了10个五年计划和3个五年规划,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中高收入水平,消除了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惠及14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但同时中国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我们的水资源。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障碍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因此中国实际上是“挑战-应战”的模式和机制,就需要努力把机遇变成更大的机遇,把挑战转化为机遇。

“十四五”规划和《纲要》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可以预期五年之后我们还会对这一规划的实施,做出第三方评估评价,特别是20个关键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还会如期完成,许多指标还会超额完成,在世界格局中还会方显中国本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文字编辑:阮萍晶;摄影:于娟)


[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end=2019&locations=CN&start=1960&view=chart

[2]计算数据来源: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field/real-gdp-per-capita/country-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