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情研究院学术沙龙顺利举行,薛进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日期:2023-07-05 浏览次数:19836

2023年6月29日,国情研究院学术沙龙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史馆举行。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联合实验室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薛进军教授作为主讲人,作了题为“全球价值链安全与碳中和”的学术报告。活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主持。活动特别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鞍钢,以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龙担任点评人。

薛进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薛进军教授从全球价值链安全与风险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当前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及能源危机等。他强调,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已经超越了经济利益,成为全球价值链重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价值链的不安全性和脆弱性,全球价值链面临着韧性和安全考验,西方国家为了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加上国内反全球化声音高涨,对供应链的“去中国化”日益加剧,我们需要从中性的角度审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对“去中国化”的应对措施。

借由芯片产业实例,薛教授详尽说明了地缘政治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他指出,芯片产业链很长且国际分工不均,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较为落后,美国发起“芯片战”,将重组高科技产品的价值链布局。技术和贸易封锁不仅会影响当下中国的产业转型,也可能会持续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以日本芯片产业发展为例,日本在1980年代全球芯片生产中曾占据领先地位,美国发起贸易战进行长期打压,导致日本芯片发展停滞。值得借鉴的是,从政府到企业日本在重建半导体产业链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和努力,凭借其基础科研和科技开发方面的优势,日本已经在重建高端芯片产业链的路上。

薛教授还深入探讨了地缘政治对能源市场和产业链稳定的影响,俄乌冲突充分说明了能源供应的脆弱性,可能引起能源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目前形成了五个能源供应链:美国通过液化天然气和海上运输满足欧洲的需求,增强了美元地位;俄罗斯向中国、印度等国出口天然气和石油,形成了欧亚能源供应链,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部分区域国际化;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也在加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发展;石油组织仍然在关键时刻进行能源市场平衡;欧洲国家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可能成为欧洲国家提前实现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契机。

在谈到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和能源转型中的角色时,薛教授认为,中国需关注美国政府政策,例如《通胀法》《芯片法》等法案对贸易的潜在影响及连锁反应,以及警惕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可能出现的“去中国化”趋势。关于碳中和问题,中国煤电占比高达60%,要实现碳达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能源转型需要稳步推进并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能源效率。对中国来说,减少煤电的依赖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能源转型时,需避免急躁和过度干预,尤其注意防止快速转型对就业市场构成压力。

最后,薛进军教授重申了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全球价值链重建中的重要性,中国在技术转型、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方面均面临多重压力。降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风险是全球国家、生产者共同的责任,不应当被过度政治化,中国应该积极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友好合作。

胡鞍钢教授点评

胡鞍钢教授充分认同薛进军教授的研究分享,肯定了学术沙龙的交流形式,希望通过这样的碰撞和对谈,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胡鞍钢教授结合薛进军教授的观点,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地区合作提出了见解。他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应坚持共赢主义,并通过自主决策来推动地区和全球的经济合作。在能源安全问题方面,应格外重视健全产业链、稳定能源供应和转变发展模式。在全球产业链合作与脱钩问题方面,强调保持和发展中国自身产业链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的潜力,以及工业体系、产业体系和创新能力,将创新中心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自主创新成果。

高宇宁副教授主持沙龙,张鹏龙副教授发言

薛进军教授的精彩发言引起了在座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回应。张鹏龙老师就中日韩三国关系变化对我国带来的潜在影响提问,薛教授回应认为,中日韩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日韩关系无论好坏,都可能会通过地缘政治对我国构成压力,中国应努力将邻国关系由敌对转为友好,通过经贸合作、高层互访和民间交流,实现邻国关系的积极互动。

国情沙龙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