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情研究院2022年秋第一期“国情沙龙”成功举办

日期:2022-10-11 浏览次数:18023

9月28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组织2022年秋季学期第一期“国情沙龙”活动。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院博士后程文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院博士后吕指臣分别作主题报告。活动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主持。活动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做精彩点评。


国情沙龙活动现场

程文银作了题为Reunify productivity accounting: Domar versus Leontief”的报告。程文银通过构建多玛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理论模型,并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比较检验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在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核算过程中,由于经典的计算方式存在中间品内生化问题的影响,估计结果往往低估了加总的行业生产率。多玛加总通过计算多玛加权的方式,解决了中间品的内生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统一、较为认可的一种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式。

尽管如此,多玛加权仍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虽然多玛加权号称结合了里昂惕夫逆矩阵的概念,但是其实际计算结果跟里昂惕夫逆矩阵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大;二是仅仅考虑了封闭经济,没有考虑开放经济的情况,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的影响,与目前的现实背景不符;三是多玛权重在全国层面的加总是大于1的,不太容易直观了解权重的经济含义。

因此,除了多玛加总外,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式也受到了学术界较多的关注。程博士结合案例,比较了通过全球价值链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和多玛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所计算的行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结果表明,多玛加总主要假定随着价值链的延伸,针对同一种中间产品,多玛加总将其视为异质性产品。这一假定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没有遇到问题,但是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玛加总的上述假定可能就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背离,从而估计结果相比于全球价值链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的结果要高。在使用多玛加权的计算方式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将能够得到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更加准确的估计。

周绍杰点评指出,目前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文献相对较多,从现实意义而言,全球价值链要更多侧重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比较,这对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该研究后续可以把类似产业的生产率做的更加细化,也可以结合从产业和空间之间的结合开展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此外,由于目前方法对于现实数据的要求仍然较高,建议后续可以考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思想,同时结合已有的现实数据,进行创新性地设计,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数据推进相关研究。

高宇宁点评指出,该研究的缘起主要还是基于当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全球生产网络时代,传统上认为的单国封闭经济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可能会存在一些偏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从国际层面的视角来看待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以及可能会存在的理论改进空间。实际上,这一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时并不是那么突出,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进展也是比较慢的,这与当时的国际分工水平是有关的,但是随着跨国公司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进行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时的误差也会越来越大。目前来说,该研究还需要更多典型事实的例子,以及对现有的国际生产率核算体系如OECD的生产率核算的比较,从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该研究的计算方法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生产率核算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同时,判断对于中国这样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率网络的国家,这样的核算方式对测度全要素生产率所可能有的贡献。

刘生龙点评指出,该研究对现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议后续要对本研究的进步进行更加清楚的定位,明确主要针对哪些理论进行探讨,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现实情况,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将之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回应,从而使得研究有更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吕指臣作题为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群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研究”的报告。吕指臣主要从城市群经济转型背景、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城市群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形势以及推动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如何有效推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重大现实意义。而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单元,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以点带面的重要推动作用。

尽管过去一段时期城市群经济发展已发生了全局性和转折性的变化,但是在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大的现实背景下,不同城市群的具体功能和发展路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通过利用实证数据比较分析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提升范围”的五大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律后发现,不同城市群在经济资源总量、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具有一些显著的差异化特征,这将为我国未来城市群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良好的实践参考。

结合我国当下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造的机遇,以及世界格局动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双碳目标约束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带来的挑战,从持续强化绿色规划顶层设计、打造核心产业发展新体系、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城市群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保障等方面给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周绍杰点评指出,从城市群的视角看绿色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从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来看,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从长期来看,区域发展集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城市群发展与绿色发展相辅相成。此外,不同区域在追求绿色低碳过程中可能有不同模式,基于城市群的比较,可以突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和优势,为低碳绿色转型提供一些规律性特征。

高宇宁点评指出,吕博士的报告非常的系统全面,总结了城市群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绿色转型方面的贡献。这里主要提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现在的城市群在人口聚集、创新聚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聚集也对城市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以及公共卫生承载力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未来超大型城市群的建设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二是从区域开放的视角来看,五大城市群可以类比于发达国家的概念,是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价值链的分工和转移问题,这就导致许多五大城市群实际上存在间接排放的问题。在未来“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是否应当通过一些合理的政策设计,将这些所谓的“间接排放”的责任主体进行一个合理的划分,从而实现五大城市群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绿色发展责任方面的均衡化分配。

“国情沙龙”是国情研究院的特色活动,通过青年学者与学院教师的对话交流,分享最新的学术理论和政策应用研究,促进对当前重要议题的讨论与交流。本学期将不定期推出多场活动,敬请期待与参与。

文字 | 张晓明
摄影 |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