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研究
胡鞍钢:中国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评估与重要启示 作者: 浏览次数:20067

【摘 要】2000 年起,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阶段,用20 年时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目标一致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四个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评估的基本结论为,在21 世纪前20 年,中国紧紧抓住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全面崛起,实现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使中国快速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向同行同步。同时,中国对世界作出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发展、促进贸易增长、增加全球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增加专利发明、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绿色能源、促进绿色发展、促进和平发展等九大贡献。最后,文本总结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文丨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载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1月

网络首发时间:2021-01-08


一、导语:

如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 年9 月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大问题。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考虑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时,建议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 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为此,本文根据党中央提出的2020 年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按照目标一致法对2000-2019 年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第三方系统评估和评价,为国家的相关评估提供参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并将载入历史史册。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哪些内涵和主要指标?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不断增加的现代化要素;二是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要素;三是增加的中国文化要素,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目标。20 年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如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获得国际社会认同?

对此,本文进行了详细分析。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语,阐明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第三方视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为国家的相关评估提供专业背景分析;第二部分介绍2000 年中国发展的历史起点,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部分介绍党中央如何构建2020 年中国现代化的大战略目标,实际上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的四次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了“十五”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四个发展规划,每五年上一个台阶,连续上了四个大台阶,成功地实现了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四部分采用目标一致法,对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执行情况作出评估,分为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评价;第五部分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第六部分是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启示,概括为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第七部分是结语,2020 年之后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二、历史起点与初始条件:

总体小康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是2000 年,初始条件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1987 年4 月,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他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 至1000 美元,看来1000 美元是有希望的(1)。实际截至2000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59 现价美元,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水平开始向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迈进,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走战略目标。

200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 实(2)。

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看到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207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41 位,处在世界后32% 的位置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 斗(1)。

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的主标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见表1)。第一个十年可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处在中低收入水平阶段;第二个十年可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处在中高收入水平阶段。为此,四次党代会都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三、党中央如何制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中央如何制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哪些量化指标?又是怎么考虑的?研究发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基本不变的,具体量化指标随着发展进程有所调整,反映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经过先后三次调整,丰富和优化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年均增速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什么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对此,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提出三个定量指标:到202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 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0 年的50% 降至30% 左右(2)。2004 年1 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讲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 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 年将达到3000 美元(3)。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目标之一,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比2000 年翻两番(年均增速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的国家。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一步提出新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定量指标:2020 年经济总量将达到58 万亿元人民币,约为7.2 万亿美元,人均约为5000 美元,届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 和44% 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能降低到30% 左右;城镇化率有可能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1)。实际上,2002-2011 年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 多美元增加到5400 多美元。一些地区超过了10000 美元(2)。

党的十八大第二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什么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对此,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作了解释: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 年再翻一番,经过九年年均增长7% 就可以实现,比较符合实际。另一个“翻一番”,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 年比2010 年翻一番的新要求,这个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望,今后九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7% 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3)。

党的十九大第三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当时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超过8000 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有望达到或超过10000 美元,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标准(2016 年划分标准为人均12475 美元)(4)。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又先后制定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用五年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国家发展规划对五年规划的定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作出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中国通过实施四个五年规划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四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完成率看(见表2),指标完成率是逐步改善的,从“十五”计划的86.7% 到“ 十一五” 规划的87.0%, 再到“十二五”规划的96.4%,“十二五”规划的完成率最高,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十三五”规划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关键性指标如GDP 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居民收入增速等难以如期完成,预计完成率在84% 左右,这一完成率与“十一五”规划首次引入预期性与约束性指标有关。


四、对主要发展目标的评估

在21 世纪的第一个20 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开拓性、全方位的伟大成就,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笔者根据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对2000-2019 年主要发展目标和量化指标进行评估。


第一,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评估(见表3)。

是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按当年价格计算,GDP 由2000 年的10.03 万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98.65 万亿元,相当于2000 年的9.84 倍,按不变价计算为2000 年的5.17 倍,超过原定GDP“翻两番”的目标,年均增速为9.0%,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 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之源。我国人均GDP 由2000 年的7942 元上升至2019 年的70892 元,相当于2000 年的8.93 倍,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00 年的4.67 倍,年均增速为8.4%,明显高于世界人均GDP(2017 国际元)的年均增速(2.3%)。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 年的2.40 万元,上升至2019 年的11.50 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00 年的4.63 倍,年均增速为8.4%,按2017 年国际元计算为8.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2%),也高于美国(1.3%)、日本(0.6%)、欧盟(0.9%)的平均增速(1),成为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二是城镇化目标,成世界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 年的36.22%(低于世界平均城镇化率的46.7%)提高至2019 年的60.60%,提高了24.38 个百分点,也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率(2018 年为55.27%);常住城镇总人口从4.59 亿人上升至8.48 亿人,年均增速为3.3%,高于世界城镇人口年均增速(2.1%)。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比重从15.9% 上升至19.7%(2)。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 年的35.93% 提高至2019 年的44.38%,1 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各地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转非”退出了历史舞台(3)。这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第二,创新驱动目标的评估(见表4)。

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提出:到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 以下,本国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 位。

一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长,但未能实现研发强度目标,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由2000 年的896 亿元增加至2019 年的22144 亿元,相当于2000 年的24.71 倍,年均增速高达18.4%,居世界首位;研发投入强度从2000 年的0.89% 提高至2019 年的2.23%,已超过欧盟研发投入强度(2.18%)(4),但未能实现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以上”的目标。

二是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度提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1.4 件上升至2019 年的13.3 件,全国发明专利总数从2010 年的19.1 万件上升至2019 年的186.2 万件,相当于2010 年的28.8 倍,年均增速高达11.9%,2010 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19 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40 万件,连续10 年稳居世界首位,提前实现2020 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5 位”的目标。2019 年我国提交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5.9 万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三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提升,从2000-2005 年的43.2%提高至2014-2019 年的59.5%,提高了16.3 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快速提升,创新驱动作用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从2010 年的52% 提高至2019 年的59.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 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互联网普及率目标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从2015 年的40% 提高至2019 年的95%,超过了70% 的预期目标,中国用户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33.0% 提高至43.0%,相当于美国比重(10.9%)的3.94 倍(1),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57% 提高至97.1%,超过了85% 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化以及宽带化。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 网络,光纤用户和4G 用户占比分别达到93.4% 和80%,农村行政村光纤和4G 网络覆盖率超过98%,全国固定宽带用户数从2.77 亿户增加至4.49 亿户,相当于美国总户数(1.14亿户)的3.9 倍(2),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从12.92 亿户增加至2019 年的17.26 亿户,占世界比重达到25.8%(3),也为打造世界最大的数字社会、智能社会提供了最重要的用户市场规模基础。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19 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从人类发展能力视角看,宽带接入属于涉及人的高级能力的基础设施,极高人类发展组移动蜂窝网络签约率、固定宽带签约率(每百人签约率)分别达到131.0% 和28.3%,中国分别为114.38% 和32.1%,中国这两个指标分别接近和超过世界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新一轮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革命中成为领先者,极大地提高了全民获得信息的高级能力,明显地缩小了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高级能力的差距,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数字社会。总体来看,我国圆满地实现了2020 年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目标(4)。


第三,民生福祉目标的评估(见表5)。

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 年的3721 元上升至2019 年的30733 元,相当于2000 年的8.26 倍,按不变价格实际为5.35倍,年均增速为9.2%,高于人均GDP8.4% 的年均增速。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16-59 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 年的8.5 年提高至2019 年的10.7 年,年均增速1.7%,成人识字率从2000 年的90.9% 提高至2018 年的96.8%,略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95.6%(5), 初中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 提高至2019 年的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42.8% 提高至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 提高至51.6%,超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2020 年40% 的目标,普通本科毕业生累计9704万人,研究生毕业累计496 万人,合计10200 万人,连续实现了从精英教育(不足15%)到大众教育(大于15%),再到普及教育(大于50%)的两次大跨越,预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从2000年的4571 万人增加至2010 年的11964 万人,到2019 年将超过1.8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已接近极高人类发展组的14.6%。有力推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000-2019 年年底,累计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1780 万人,超过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值(累计18000 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146万人,占世界每年新增劳动力(3853 万人)的29.7%,即中国对全球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四是农村人口脱贫目标,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年人均纯收入为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00 年的49.8% 下降至2019 年的0.6%,农村贫困人口从46224 万人下降至551 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 年的4124 元增加到2019 年的9057 元,按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PPP)转换因子(分别为4.103 和4.176(1))计算,每人每日收入从2.75 国际元提高到5.94 国际元,大大超过国际贫困线的每人每日消费支出1.9 国际元。中国解决了世界性的生态贫困问题,截至目前,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国已有960 余万贫困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既超过了20 世纪80 年代到2015 年易地扶贫搬迁的680 万人口,也超过了三峡百万移民规模,其中,在城镇安置的约为500 万人,在农村安置的约为400 万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达6000亿元,平均每人6.25 万元,农村建成安置住房266 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 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 平方米。累计帮助358 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9%,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2)。2020 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终结了我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

五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从2000 年的1.36 亿人到2019 年的9.68 亿人,净增加8.32亿人(3),到2019 年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达2.05 亿人,工商保险参保人数达2.55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 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 以上,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养老、医疗体系。

六是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目标。2010 年我国有4200 万套棚户区住房,到2018 年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其中,“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 余万套,超额完成2000 万套的目标任务,受益居民约5000 万人。截至2019 年年底,全国共有3800 余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有累计近2200 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租赁补贴,在农村,截至2019 年年底,6200 万户居民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从危房搬进了安全房(4)。

七是人均预期寿命目标,从2000 年的71.4 岁提高至2019 年的77.3 岁,累计提高5.9 岁,平均每年提高0.42 岁,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为72.6 岁),也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 年为75.3 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 年的53.0/10 万降至2019 年的17.8/10 万,婴儿死亡率从32.2‰降至5.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而提高了所有人的健康资本水平,但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的78.4 岁还有1.1 岁的差距,力争在“十四五”时期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提高至78.5 岁。


第四,资源环境目标的评估(见表6)。

是耕地保有量保持不变。2015 年,我国现有耕地20.26 亿亩,减去1.61 亿亩左右的不稳定耕地后,稳定耕地为18.65 亿亩作为耕地红线。此外,确保15.46 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1)。我国农业用地资源仅占世界比重的10.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56 万亩以内。

二是万元GDP用水量持续大幅度下降。2010-2019 年累计下降66.6%,年平均下降5.8%,2015 年全国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后下降,这与农业用水量达到峰值下降有关。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1.3%,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降至7.1%,农业用水效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我国用水总量占世界比重为6.6%,并保持不变,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从2000 年的15.7% 提高至2019 年的29.1%,完成了8 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2),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19 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 倍。

是单位GDP 能源消耗明显下降。2005-2019 年累计下降59.8%,提前完成了2020 年40%-45% 的中国气候行动计划目标,能源损耗占GNI 比重从2008 年的高峰4.19% 下降至2018 年的0.71%(3),下降了3.48 个百分点。

四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上升。从2010 年的8.6% 提高至2019 年的15.3%,也实现了2020 年15% 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

五是全国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提前实现原定目标,2019 年比2005 年下降了48.1%,超过了下降 40%-45% 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

六是森林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森林覆盖率从2005 年的18.2% 提高至2019 年的22.96%,森林蓄积量从2005 年的125 亿立方米提高至2019 年的175.6 亿立方米,超过了165 亿立方米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 亿吨,其中80% 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2009-2019 年,中国完成造林7039 万公顷,是全球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七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15 年的76.7% 提高至2019 年的82%,提前实现了大于80% 的目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 年比2015 年下降了23.1%,大大超过了下降18% 的约束性目标。

八是地表水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 类水体比例从2010 年的52.1% 上升至2019 年的74.9%,超过了70% 的约束性目标,劣V 类水体比例从2010 年的20.8% 下降至2019年的3.4%,超过了低于5% 的约束性目标。

九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2005-2019 年,化学需氧量累计减少43.0%,氨氮排放总量累计减少24.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减少61.4%,2010-2019 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36.3%,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彻底脱钩的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进展。其中,包括七大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截至2019 年11 月底,约2.1万个建制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36%)。中国是世界上治理环境污染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显著的国家,正如美国《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美国30 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如果说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道路,那么,中国同样用20 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环境治理的道路。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以颗粒物排放损害占国民总收入(GNI)比重为例,中国从2000 年的0.50%下降至2018 年的0.29%,已经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0.34%,但仍然高于美国的0.11%(1)。这与中国进入后工业化行列以及城镇化加速的过程相关。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过去10 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 万公顷,居全球首位;中国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90% 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 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2)。

综上所述,中国在20 年的时间里,召开了四次党代会制定2020 年目标,制定和实施了四个五年规划,连续迈上四个台阶,如期全面建成惠及14 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从国际比较看,2000 年中国人均GDP(PPP,2017 国际元)相当于世界人均GDP 水平的31.15%,到2019 年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95.1%;2000 年中国人均GDP 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6.9%,到2019年达到美国人均水平的25.8%。2000 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591,到2019 年上升至0.761,从世界中人类发展水平跨进高人类发展水平,年均增速为1.3%,明显高于世界同期增速(0.60%)(见表7)。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未能阻断中国如期全面实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在最短时间最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又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率先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了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和活力,还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大规模向各国提供抗疫援助资金、物资、技术以及检测试剂的国家,显示了中国与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与信心,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出了中国方案。

总之,在21 世纪前20 年,中国紧紧抓住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迎头赶上,实现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使中国快速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向同行同步。


五、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进入21 世纪,国际上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平发展一直存在几种论点:一是“中国崩溃论”(1),显然随着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一论点也随之崩溃;二是“中国威胁论”(2)、“新冷战论”(3);三是“遏制中国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些论点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中国贡献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4),因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依附效应和正外部效应,大量事实已经表明,进入21 世纪,中国发展对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56 年,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就提出了中国贡献论的预言。他指出,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

进入21 世纪后,中国是否对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又是如何作出贡献的?对整个世界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让世界检验“中国贡献论”。

21 世纪初,中国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以下九大贡献。


第一,中国对世界减贫作出最大贡献(见表8)。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1.90 美元/ 日,即低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测算,1990 年中国贫困人口高达7.53 亿人,到1999 年下降至5.05 亿人,平均每年减少2753 万人,到2017 年已下降至416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2782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0 年的66.3% 下降至1999 年的40.3%,减少了26.0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9 个百分点,到2017 年已降至0.3%,共减少40.0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2 个百分点;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从1990 年的39.4% 下降至1999 年的28.9%,下降了10.5 个百分点,到2017 年这一比重下降至0。1990-2017 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高达61.3%,其中,1999-2017 年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达到47.5%。根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20 年全球经济将下降5.2%,为过去80 年来的最大降幅,可能导致2020 年全球贫困发生率增加1.4 个百分点,将达到9.1%-9.4%,全球贫困人口数将增加1.1-1.5 亿人(1)。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加经委会)执行秘书巴尔塞纳认为,中国始终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大大加速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据巴尔塞纳介绍,中国至少向16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过援助,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积极支持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为最贫困国家提供支持(2)。

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的减贫贡献,反映在2002 年提前实现2000 年国际社会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MDG),即减少贫困发生率的一半(1990-2015 年)。预计2020 年后,中国将基本消除贫困人口。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提前10 年实现2030 年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贫困发生率降至3% 以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3)。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3.20 美元/ 日,即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测算(见表9),1990 年中国贫困人口高达10.22 亿人,到1999 年下降至8.57 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831 万人,到2017 年已下降至4991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483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0 年的90.0% 下降至1999 年的68.4%,减少了21.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4 个百分点,到2017 年已降至3.6%,相比1999 年减少了64.8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6 个百分点。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比重从1990 年的34.9% 下降至1999 年的28.0%,下降了6.9 个百分点,到2017 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8%。1990-2017 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高达86.7%,其中,1999-2017 年中国的贡献率达到64.5%。笔者预计到2020 年年底,中国就可以提前实现国际社会中贫困线发生率小于3% 的目标。

按国际贫困线标准5.50 美元/ 日,即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测算(见表10),1990 年中国贫困人口高达11.16 亿人,到1999 年下降至11.14 亿人,平均每年减少24.6 万人,到2017 年下降至2.88 亿人,平均每年减少4585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0 年的98.3% 下降至1999 年的88.9%,减少了9.4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到2017 年已降至20.8%,相比1999年减少了68.1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 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 年,中国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10% 以下,成为中高收入国家中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从1990 年的31.4% 下降至1999 年的27.5%,下降了3.9 个百分点,到2017 年这一比重下降至8.8%。1990-2017 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高达296.0%,其中,1999-2017 年中国的贡献率达到107.3%。数据表明,如果扣除中国减贫贡献,世界贫困人口仍在增加。

保守估计,2025 年前中国就可以提前实现国际社会高贫困线发生率小于3% 的目标,即到2030 年之前,无论按哪一个国际贫困线标准,中国都将彻底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第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的最大贡献(见表11)。

2000 年,中国GDP(PPP,2017国际元)仅相当于美国的30.7%,2000-2019 年,中国GDP 实现了9.0% 的增速,明显高于世界3.5% 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9.2%,明显高于美国的10.2% 与欧盟的8.0% 之和(18.2%),这既充分反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又反映了中国快速经济追赶效应以及明显的溢出规模效应。中国GDP(PPP,2017 国际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 年的6.44% 上升至2019 年的17.33%,提高了10.89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7 个百分点,从21 世纪第一个10 年的美国、欧盟两个超大经济体格局,到第二个10年的中国、美国和欧盟的世界三个超大经济体新格局(1)。


第三,中国对世界工业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见表12)。

2005-2019 年,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实现了12.7% 的名义增速,明显高于世界4.2% 的名义增速,以及美国2.2% 的增速和欧盟1.5% 的增速,充分反映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中国的快速追赶效应;中国对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6%,明显高于美国的9.8% 和欧盟的7.1%,充分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极大地带动了世界工业化,贡献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欧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5 年的9.38% 上升至2019 年的28.24%,提高了18.86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5 个百分点,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即“到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2)。尽管美国、欧盟、日本等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但中国分别于2007 年超过日本,2010 年超过美国,2011 年超过欧盟,改变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形成中国、欧盟、美国新三大制造业格局,2019 年中国、欧盟、美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8.24%、16.80%、16.51%,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超过了1997 年美国高峰的比重(23.0%),无论美国如何打压中国制造,例如,采取恶意制裁中国公司等拙劣手段,也无法改变这一基本趋势。


第四,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作出的贡献(见表13)。

中国从世界第八大货物贸易体到第一大货物贸易体,货物进出口额从2000 年的4743 亿美元上升至2019 年的45761 亿美元,增长9.65倍,年均增速12.7%,占世界贸易总额从3.62%,上升至12.00%。我国货物出口额从2000 年的2492 亿美元上升至2019 年的24990 亿美元,增长10.03 倍,年均增速12.9%,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3.39%,上升至2019 年的13.23%。反映出中国占据世界市场的进程在加速。我国货物进口额从2000 年的2255 亿美元上升至2019 年的20771亿美元,增长9.21 倍,年均增速12.4%,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62% 上升至10.80%(见表13),反映了世界市场“中国化”过程在加速。上述事实证明,当时党中央对中国加入WTO 的总体判断8)。按国际贫困线标准1.90 美元/ 日,即低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测算,1990 年中国贫困人口高达7.53 亿人,到1999 年下降至5.05 亿人,平均每年减少2753 万人,到2017 年已下降至416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2782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90 年的66.3% 下降至1999 年的40.3%,减少了26.0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9 个百分点,到2017 年已降至0.3%,共减少40.0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2 个百分点;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从1990 年的39.4% 下降至1999 年的28.9%,下降了10.5 个百分点,到2017 年这一比重下降至0。1990-2017 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高达61.3%,其中,1999-2017 年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达到47.5%。根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20 年全球经济将下降5.2%,为过去80 年来的最大降幅,可能导致是,加入WTO 既为我国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总体上利大于弊,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兴利除弊。当时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加人WTO 后,中国正在成为WTO 活跃和杰出的成员,迅速扩大了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1)。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中国从世界第8 大货物进出口国跃居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也没有人能预见到中国将成为21 世纪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发动机。2000-2019 年,中国对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18.1%,大大高于美国6.9% 的贡献率,对世界货物进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4.7%,高于美国10.4% 的贡献率。中国已经是世界240 余个国家和地区一半以上的最大贸易伙伴,成为国际经济体系和循环的最大参与者和推动者。


第五,中国对全球投资作出重要贡献(见表14)。

其中包括:一是国内总资本形成总额贡献,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 年的5.0% 上升至2018 年的26.8%,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对世界新增国内总资本形成的贡献率达到39.0%,高于美国贡献率的13.0%;二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19 年占世界总量比重为9.0%;三是中国加速“走出去”,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9 年占世界比重为10.4%,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中国投资”。2013-2019 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4.4%;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超过500 亿美元,设立企业超过2.2 万家(2)。


第六, 中国对世界技术创新作出的贡献(见表15)。

2000 年,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5.3%,2000-2018 年,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了24.9% 的高速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发明专利申请量5.9% 的平均增速,对世界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3.0%,明显高于美国的8.2%,而欧盟是负贡献,为-0.5%。中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2000 年的3.1% 上升至2018 年的60.74%,提高了57.64 个百分点(见表15), 平均每年提高3.2 个百分点,从21 世纪初的美国、欧盟两大技术创新体格局,改变为以中国主导(3/5)、美国为辅(1/8)的世界两大技术创新体新格局。

中国对国际发明专利作出的贡献(见表16)。2000 年,我国提交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仅为701件,相当于美国(36729 件)的1.9%,到2019 年中国提交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已经达到5.90 万件,年均增速达到26.3%,2019 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诚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所言,1999 年,产权组织收到中国276 件申请。到2019 年,这一数字飙升为58990件——短短20 年增长200 倍。中国已经成为向世界提供国际专利的最大贡献国,从美国、日本两大国际创新中心转变为中国、美国、日本三大国际创新中心。中国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已从2015年的5500 件增长至2019 年的1.2 万件。欧洲专利局主席安东尼奥·坎皮诺斯表示:“中国专利申请量的大幅提升,反映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正改变着世界创新版图。”(1) 新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评价道:短短几十年(1984 年至今),中国建立了高效的现代知识产权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这正是中国成为世界重大的创新之国的根本原因。


第七,中国对世界科学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见表17)。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长期性根本性的影响。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库资料显示,2000 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为5.3 万篇, 相当于美国(30.5 万篇) 的17.4%,2000-2018 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实现了13.6% 的高速增长,明显高于世界5.0% 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科技期刊论文数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0%,明显高于美国的7.9% 和欧盟的15.8%。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占世界总数的比重从2000 年的5.0% 上升至2018 年的20.7%,提高了15.7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7 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9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9 年(截至2019 年10 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 万篇,论文共被引用2845.23 万次,连续三年排在世界第二位,实现了进入世界前五位的目标。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已经从21 世纪初的美国、欧盟两大世界科学研究中心转变为欧盟、美国、中国三大世界科学研究中心。


第八,中国对世界绿色能源作出的贡献(见表18)。

中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成为世界绿色能源革命的领先者,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 年的1.14% 上升至2019 年的22.90%,对世界可再生能源贡献率高达25.25%。其中,水电消费量占世界比重从8.39% 提高至30.10%,对世界水电消费贡献率高达76.98%。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占世界比重最高的国家,从2000 年的29.95% 提高至2019 年的51.70%,对世界煤炭消费贡献率高达70.62%。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从14.20% 上升至28.80%, 超过美国比重(14.5%) 和欧盟比重(9.7%) 的总和比重(24.2%),成为未来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最大挑战,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以及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际背景和最大动力。中国减少碳排放的政治承诺,将带动世界各国采取更大的行动,欧盟议会多数议员赞成欧盟到2030 年从减少55% 的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至减少60% 的温室气体排放(1)。由此,中国和欧盟可带动新一轮的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能源革命。

中国对世界绿色发展作出的贡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2000-2016 年,中国森林面积增加了33 万平方公里,OECD 国家仅增加了6.7 万平方公里,而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60 万平方公里。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 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 年间,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碳汇最大的国家之一。2019 年2 月14 日,美国航天局(NASA)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 年到2017 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 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分析显示,中国的贡献中42% 来自植树造林,32% 来自集约农业,绿化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大幅增加。


第九,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出兵国,过去30 年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 万余人次。2015 年建立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2016-2019 年,中国仅在和平安全领域就开展了52 个项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的支持和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明确表示有了中国的支持,联合国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2)。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中国的世界定位: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综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趋势也没有变。中国发展的成功就是世界发展的成功。中国与世界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世界共享;中国创新,世界分享;中国强大,世界和平;中国担当,世界受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正成为前所未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六、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启示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看,中国仅用了近20 年的时间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充分显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诸多优势。

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2020 年总目标要求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既相互衔接,又与时俱进,可以分为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十年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这一宏大目标进行充实和完善,在之前的基础上对量化指标作增量调整,不断实现发展升级。党的十九大又谋划了2020 年后三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

第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优势。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就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特别是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1),无论是按照国际贫困线低标准(每人每日支出1.90 国际元)、中标准(每人每日支出3.20 国际元)、高标准(每人每日支出5.50 国际元),中国都消除了最多的贫困人口,彻底终结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SDGs),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即贫困发生率小于3%。

第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的优势。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再到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不断拓展的,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现代化的布局更加完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格局更加协调,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基于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提出2021-2050 年三十年间分“两步走”的宏伟大战略,分别用两个15 年、6 个五年规划先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分步骤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阐明国家战略意图,例如,“十三五”规划,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七项主要目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量化指标,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采用约束性指标,明确和强化政府责任,按期完成,采用预期性指标引导市场主体自主行为的实现,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25 项量化指标,其中11 项预期性指标,14 项约束性指标;制定重大任务,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 大类、70 余项具体任务;实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提出23 类160 余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超前布局、重点建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举措,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 大类、70 余项举措(2);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接受人大监督。这表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14 亿人民大事、全中国大事的显著优势,即举全国之力,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社会与公民,形成全体人民参与国家发展的巨大合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五,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20 年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诚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言: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更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代接着一代,一棒接着一棒,一步接着一步,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七、结语: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部万里长征的历史。1949 年,毛泽东同志预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这个新世界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30 年的时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用20 年的时间,先后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21 世纪头20 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还不高、还不全面、还不均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指标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全国农村低收入、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仍很大,估计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在5400-12400 万人之间(2),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0.465,各类民生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规模年均仍在上千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规模超大,社会保障压力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地区差距甚大未能根本改变,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我国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的长期矛盾更加凸显,例如,我国石油资源占世界比重1.5%、天然气资源占比4.2%、林业资源占比5.3%、水资源占比6.6%、农业用地资源占比10.9%,大大低于我国人口占比(2019 年为18.2%),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要力争在2030 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外,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发展、安全领域始终面临霸权主义等诸多挑战,仍需继续提高国防经费占GDP 的比重,确保我国国防安全和国防现代化。

2021 年,我国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进入“共同富裕社会时代”(简称共富社会),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14 亿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更高,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健康水平更高,人类发展能力更高,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展望2025 年和2035 年的中国,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视角看,中国将从中高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再到中等发达水平;从教育发展水平的视角看,中国将从高等教育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50%)到2025 年较高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75%),再到2035 年高度普及化(毛入学率超过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20 年为85%)达到95% 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19 年为89.5%)达到97% 以上,大大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健康水平的视角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7 岁达到79 岁,再到80 岁以上,同时不断提高健康预期寿命;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视角看,收入分配角度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差距持续缩小;从公共服务水平视角看,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从减少相对贫困视角看,继续将农村已脱贫人口作为主要对象、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群、特别困难家庭和人群进行帮扶,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人类发展水平看,从高人类发展水平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时代,将使2017 年世界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62 个国家、14.4 亿人口(2017 年数据)翻一番,将达到29.44 亿人口,比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预测的15.03 亿人多出14.41 亿人(1)。

综上所述,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开启新的万里长征,“而今迈步从头越”。

*注:原文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