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胡鞍钢应邀出席剑桥“中国论坛”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

日期:2023-10-18 浏览次数:14131

北京时间1012日晚7点,应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论坛”研讨会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做了题为“2035中国:共建共同富裕社会“的讲座。“中国论坛”研讨会旨在增进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互相理解。研讨会通过ZOOM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研讨会由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论坛”主任Peter Nolan教授主持。


胡鞍钢教授作主旨发言

胡鞍钢首先介绍了历代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他指出,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共同富裕”。从“一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国用了近70年的时间,印证了毛泽东同志当时设想的“共同的强”“共同的富”。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回答了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提问,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92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还提出了“先富共同富” 论,后来的历史证明,邓小平这一高瞻远瞩的思路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开始,历经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共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胡鞍钢以HDI指标为例指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指出,中国在过去的40多年,实现了人类发展的奇迹。1980年至202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67.8岁提高到77.93岁;婴儿死亡率从48‰下降至5.4‰(相当于OECD国家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3年增至9.9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2%提高到54.4%。因此,胡鞍钢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最重要的人类发展进步。

针对当前发展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胡鞍钢全面介绍了习近平对共同富裕的阐述与战略安排。胡鞍钢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持续且分不同阶段的渐进主义式的发展过程。从“十四五”规划时期开始,到2035年取得更为显著的实质性进展,再到2049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需要制定和实施六个“五年规划”达到上述两阶段目标。

根据“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胡鞍钢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2035年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五大量化指标体系——生产力指标、发展机会指标、收入分配指标、发展保障指标以及人民福利指标,并简要阐述了2035年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重大任务、政策思路和建议。胡鞍钢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全面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些思想在胡鞍钢与周绍杰共同撰著的《2035中国:共建共同富裕社会》有详细的论述,英文版也将于近期由Springer出版。

《2035中国:共建共同富裕社会》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组织编写

胡鞍钢 周绍杰 著

东方出版社 2022年2月

最后,胡鞍钢总结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里长征还没走完,还需要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中国如果能建成共富社会,也将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他特别强调,建设全体人民共富社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的政治保障。


Peter Nolan教授主持研讨会

Peter Nolan指出,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些深刻而剧烈的变化,金融体系越来越多地主宰了实体经济,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此外,很多西方国家出现包括公路、铁路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每况愈下的现象,这些问题在西方的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讨论。因此,西方国家的各个政党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事情。他特别感谢胡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共同富裕”这样一个宏伟的概念,以非常精炼的方式总结起来,让与会人员理解,并提出的一些犀利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发展意义,每一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ZOOM在线主会场


清华大学线下分会场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等共约50余人。

文字|阮萍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