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情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暨院友20周年返校座谈会成功举行

日期:2020-12-01 浏览次数:7971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原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之际,10月25日晚,国情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暨院友20周年返校座谈会在公管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亚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长聘副教授周绍杰,公共管理学院华宇副教授高宇宁,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鄢一龙,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生龙、唐啸等及国情研究院各界院友共40余人参加。会议由鄢一龙主持。



高宇宁发言

高宇宁回顾了国情研究院自2000年1月成立以来走过的历程。培养了大量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在学术和公共管理实践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坚持学术为基,实现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辅相长,努力构建中国国情知识理论体系,打造中国学派,推动原创性当代中国研究成果“走出去”;通过举办讲座、专场报告会等活动积极服务社会,借助主流媒体发声发挥社会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利用新媒体,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推动与各国智库、专家学者、政府高级官员和媒体交流联系机制化,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过去二十年,国情研究院以当代中国为研究对象,以国情、国策、国力为核心研究领域,不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战略分析和政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迈入下一个十年,相信国情研究院将不断进步,坚持建设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端智库,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需求,真正发挥大学智库作为“外脑”的作用,在胡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前行。


王亚华发言

王亚华在发言中,对国情研究院20周年华诞表示祝贺,研究院在胡鞍钢教授带领下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在国情研究、资政建言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展望未来,建议研究院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办出特色,在资政建言和政策影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适应世情国情大变局进一步升级国情研究,特别是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重视与学科建设相相结,依托公管学院做出更多更好的理论贡献和人才贡献。


唐啸发言

唐啸介绍《国情报告》及疫情研究相关情况。自1998年以来,研究院编辑发行《国情报告》总期数达1661期,平均每年递送约73期,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交专题研究报告近100件,受到有关领导同志批示一百余次。应对疫情突发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国情研究院迅速成立专项应急研究组,持续向有关部门报送抗击疫情以及经济社会影响的咨询报告,达到52篇。在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共上一堂课上,陈旭书记还点赞了以国情研究院为代表的清华智库对国家在疫情中的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绍杰发言

周绍杰代表作者团队介绍国情研究院最新研究著作《“十四五”大战略与 2035 远景》内容及相关研究。关于中长期的研究是国情研究院的一大研究特色和优势。本书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出发,通过定量化描述,对2035年的中国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展望,希望能为国家关于2035愿景提供决策参考。

与会院友代表回忆了在研究院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工作思考做了交流发言。




温军、周立、魏星、常黎院友分别发言

温军院友(00级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已有20余年,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他认为国情研究院有“四出”:出思想、出理论、出人才、出政策,自己在清华的两年磨练,为人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未来也将继续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继续为国家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建言献策。

周立院友(00级博士后)回忆了个人的成长史,认为自己在国情研究院完成了人生两个转折,从“黑匣子”外进到了“黑匣子”里,看到了国家决策的出台过程,并在学科上完成了转型。他敬佩胡老师的著作等身,并表达了祝愿。祝愿国情研究院能继续发扬国情人之精神,将国情研究与当代中国学科建设相结合,让后生代共传承。

魏星院友(03级博士生)是国情研究院曾经的学生、同事和现在的“客户”,三个不同的角色给了他观察和学习胡老师学术成果、治学精神和人生智慧的机会。每每回想都是心潮澎湃,他用了三个“特别受”总结了这一段历程:特别受锻炼、特别受感染和特别受感动。从2003年开始在国情研究院学习,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国情研究院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洒下很多散点,现在这些散点回归成一条线,回归到国情研究院、国情人所特有的精神特质上。

常黎院友(04级博士生)离开国情研究院已有11年了,他谈了三个“变与不变”。多年来自己所在的岗位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在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这条道路上往前走。过去一年,香港动乱、世界疫情爆发等等事件,这个时代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化,而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坚持,而只有当你离开这片土地从外面的视角观察,才会对它感受更深。国情研究的研究力量正在不断壮大,但胡老师长期持之以恒投身国情研究,保持定力不受诱惑这一精神始终没有变。也祝愿每个国情人都能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



沈若萌、吴寅斐、宋伟、赵振川分别发言

沈若萌院友(09级博士生)结合自己基层工作经历,谈了一些感想。她指出,在基层工作没有年龄、学历的区别和优势,是一种不断挑战、应战和调整的过程。正是在国情研究院的历练使自己能在艰苦的一线工作中能不畏艰难,坚持下来并做出成绩,与此同时也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基层自下往上看,她也谈到了自己看到的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吴寅斐(09级MPA)回忆了第一次聆听胡老师讲课的情景,胡老师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从公共管理的专业视角结合中国国情,把每一个问题分析透彻,让没有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新生可以听懂,那种感觉直到今天都难以忘记。随后他分享几本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胡老师的书《我读毛著50年》《人才是怎样成长的》,与大家共勉。

宋伟院友(11级博士后)在高校任职,认为自己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国情院给的力量和精神支持。他始终谨记并坚持科研立身和教学为本,坚持讲授《国情与发展》这门课已有6年。国情研究院团队的力量,以及各位老师的个人魅力,使得他在整个的人生和学术生涯中行稳致远,这比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更为珍贵。同时希望自己做好个人的五年规划,未来能够在学术上有更好的成长,在国情研究院的支持下可以走的更远。

赵振川(13级MPA)回忆了自己在国情研究院学习的日子,特别感谢了胡老师当年对自己的指导和关心。在最基层的工作中,一方面看到了很多问题,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党和人民的伟大之处,政治体制的伟大之处。感谢胡老师和国情研究院为他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


胡鞍钢发言

最后胡鞍钢作总结发言。胡鞍钢回顾了国情研究院从萌芽到成立,再到成立10周年,到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再到2019年清华举全校之力办智库这一重要的转型节点,到今年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始终践行着“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之理念,我们致力于构建的当代中国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公共知识产品。我们还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优秀公共管理人才,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更加专业的全面的超前的研究。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想国家之未想,如何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分忧解难,出谋划策,我们的工作远未完成。下一个20年,我们国情人要继续同行并见证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鄢一龙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合影留念

文字丨阮萍晶

摄影丨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