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日期:2017-11-26 浏览次数:1388

11月22日晚是农历小雪,清华大学三教2301教室却热闹非凡,“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胡鞍钢教授专场在这里举行,吸引了300余名校内外师生参与。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讲述求学故事,分享研究感悟,从“五个黄金、四个无悔”的维度,带领同学们认识当代中国,并鼓励大家“与中国兴盛同向同行”。论坛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张秋老师主持,分为嘉宾讲述、人物访谈、观众互动三个环节。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作演讲

成长:与国家兴盛同向同行

胡鞍钢教授讲述了他的成长史。1966年文革爆发,胡鞍钢中断了正规教育的学习机会,也只得自学。13岁的他常到清华、北大等高校看大字报,胡鞍钢笑称自己为“政治早熟”。后来又赶上了“上山下乡”大潮流,他和近十万青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做“修理地球”的农工。农村是培养坚强意志最好的地方,是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这段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国情研究奠定了认知论上的基础,到了农村他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激发了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而写作、研究的最初原动力。

十年文革,反倒成为胡鞍钢的“社会大学”,锻炼了自学自教的能力,也成为后来创新知识的核心能力。胡鞍钢的博士论文课题为《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系统分析及人口系统控制对策研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人口、资源与农业等中长期发展情况。他当时就提出来,基于中国的国情,必须创新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要走出一条新路来。他早在20多年前就认为,“我只是个普通的中国人,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地质勘探队的普通工人,再到大学生、博士生,我个人命运始终与国之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当时就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接近社会目标就越有利于社会发展,在做人生规划时,应走个人发展同国家兴盛紧密结合的道路。为此,胡鞍钢在国外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国,年复一年,为中国发展做出重要的知识贡献。1996年,胡鞍钢作为清华大学的双聘教授,开始了自己教书育人的生涯,为本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讲授课程、开办讲座。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撰写《国情报告》1400余期,“急国家之所急,想中央之所想”,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事业:知识为民、知识报国

在访谈环节,胡鞍钢教授就农村发展、国情研究、学术自信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很大,国情很复杂,我们始终要以“中国发展重大挑战”作为课题开展学术研究,要能在中国遇到巨大挑战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务实建议。中国的发展问题,就是学者的学术问题,如何推动中国富强、民族兴盛就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他始终践行着“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宗旨。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 访谈

文化自信包括学术自信,学术自觉才能产生学术自信。中国寻求的现代化繁荣之路是万里长征的一个新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谈到学术研究如何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胡鞍钢说,要坚持实事求是,避免盲人摸象,要宏观地、全面地进行研究,对当代中国的认识,才能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 活动现场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思想深刻又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胡鞍钢和在场同学展开了热烈探讨。关于军队管理,胡鞍钢提醒大家关注中国综合国力上升时如何转化为国防实力;关于教育公平,胡鞍钢直言“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要继续延伸学前三年教育普及,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关于学理与实践相结合,胡鞍钢鼓励在座各位研究生要以专业的方式,恪守学术规范,提出现实问题并一以贯之地开展学术研究。

勉励:五个黄金、四个无悔

最后,胡鞍钢紧扣“五个黄金、四个无悔”的主题,寄语同学们在黄金时代、黄金年龄、黄金大学要做好黄金(知识)投资,未来作出黄金贡献,努力做到青春无悔、中年无悔、老年无悔、终生无悔,始终与中国发展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与中国兴盛共存。

活动现场,胡鞍钢还将刚刚出版的《如何认识当代中国》、《2050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发展新理念》等最新著作赠送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提问观众,勉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做好研究。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 胡鞍钢教授向清华大学图书馆赠书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系列讲坛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讲坛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阅读模式,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让读者完成“图书”的阅读,从而实现与“真人图书”零距离互动沟通,也让读者借阅了“真人图书”的别样人生。

 (校研究生会供稿,王蔚亦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