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编者按】2019年6月18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31讲在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开讲。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就“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美...
    发布时间: 2019 - 07 - 18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微信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微信作者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
    发布时间: 2017 - 09 - 04
  •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
    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成为外国友人“最想带回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近日,央视著名《对话》栏目以中国“新四大发明”为话题,...
    发布时间: 2017 - 09 - 12
  • 简介本书收录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2015年度重点研究报告。书内文章的作者均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或者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均来自公开出版物或者作者的调研成果,不涉及任何国家...
    领域:
  • ▷ 这是一部颠覆当今关于民主、共和普遍概念的扎实的学术研究著作。此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证明,在过去2600多年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实现民主、共和理念的主要方式是抽选而不是选举。全书各章分...
    领域:
  •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格局并未因分化重组而明朗,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引入马克思“两极相联”概念,并加以拓展, 用以概括全球秩序趋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逐步成长 为全球...
    领域: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 经济学、公共管理和国情研究
    胡鞍钢,1953年生,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先后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
    领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和国情研究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三届、第四届)。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第四届至第六届)、中国颗粒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学会顾问。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
    领域:
  • 中国政治与社会,政府腐败与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政治学教授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Xiaobo Lü,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joi...
    领域:中国政治与社会,政府腐败与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
  • 发布时间: 2014 - 07 - 01
    ...


    常见的解决方法是把触控屏幕搭配整合触觉反馈模块,再利用系统底层的互动设计,去改善HMI表现,或透过模拟去达到接近原有实体按键的操作体验,目前虽然整合触觉反馈的行动装置有限,碍于硬件成本可能会因此增加,但随着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触控面板持续增大,虚拟键盘应用比例逐渐增加,也会令触按反馈的解决方案使用需求逐步提升。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中国新战略

日期: 2015-07-01
浏览次数: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 - 04 - 02
    ...


    胡鞍钢,1953年生,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先后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他创建并领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于2015年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从1998年至今主编《国情报告》,向中央领导同志和省部级主要负责人累计提供1300余期,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百余次,对国家重大决策产生持续影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获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的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院、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京工业大学文明研究中心、早稻田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等做访问教授或研究员。从事国情研究三十年至今,先后出版国情研究系列专著、合著、编著及外文著作90余部。近期著作有:《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中国:决胜百年目标》、《“十三五”大战略》、《超级中国》、《民主决策——中国集体领导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

作者: 胡鞍钢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5-7-1
页数: 342
定价: 45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50791

中国新战略

内容简介  · · · · · ·


目录

第一章 读懂中国奇迹
如何认识当代中国 // 0 0 3
如何解读中国基础设施奇迹 // 0 1 0
中国为什么走渐进改革之路 // 0 1 6
解读中国发展奇迹的奥秘 // 0 2 5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足迹 // 0 3 0


第二章 国家治理能力变革
如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 0 4 5
如何认识中国治理的转型 // 0 6 1
县委书记是如何炼成的 // 0 7 6
制度变迁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 0 8 1


第三章 公平的长期繁荣
如何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 // 0 8 7
如何实现公平的长期繁荣 // 1 0 6
如何缩小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 // 1 2 0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 1 2 9


第四章 大转型时代的社会与民生
如何认识经济转轨背景下的腐败 // 1 4 5
如何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冲突 // 1 5 2
如何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 // 1 6 0
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 // 1 7 8


第五章 突破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中国该如何应对能源挑战 // 1 9 7
中国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 2 0 2
中国的治水与治国 // 2 1 2
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 2 2 2
谁在养活美国 // 2 3 1


第六章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战略
如何构建中国的大国战略 // 2 3 7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战略 // 2 4 9
如何认识中国农业的转型之路 // 2 5 6
如何应对全球性就业挑战 // 2 7 1
当十几亿中国人一起创新 // 2 8 1


第七章 学者的精神家园
构建中国知识金字塔 // 2 8 7
北大荒精神与北大荒梦想 // 2 9 0
如何读一本好书 // 2 9 3
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 2 9 6


后记

怎样读当代中国天书

我们有幸处在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始终在读一部中国的“天书”。如何读懂中国奇迹?我采取了“天天读、天天写、天天讲”的方式:一是天天读他人写的文章和著作;二是天天写自己的文章和著作;三是天天讲自己的课程和讲座。即使如此,我们仍感到当代中国这部“天书”读不尽、写不尽、讲不尽。真正读懂它,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读了之后就写下来,写了之后再读,才有自己对当代中国认识和研究的著作,给人民留点文,给中国留点书。由此才有了自己关于国情研究的系列著作。

本书是作者所编著的一部书评集。什么是书评?为什么要写书评?怎样写书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题目。我把写书评视为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又是推动学术交流的过程。因为没有学术交流就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学术交流。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写作自己的专著或合著,是为了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与同行交流,与读者交流。而书评则是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学术研究,是与作者交流,与同行交流。没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学术价值;没有了解作者的学术成果,就无法推进自己的学术探索。这是“知己知彼”的过程,但是不同于战争,也不存在“零和博弈”,因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都是为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而知识本身是公共产品,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既增加了自己的知识,也增加了他人的知识,扩大了社会知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更是一个“水(指社会知识)涨船(指个人知识)高”的过程。
当然,书评本身不是一部学术专著,是对学术著作价值的简洁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既是自己读书学习的体会,更是对作者创造学术价值的尊重,就像我一样希望得到同行或读者的尊重。写书评是“二次写作”,在作者的起点上更进一步,在尊重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
本书收集了我十几年的书评稿,大体可以分为几类评论:
一是对我所培养的学生专著的评论,大都是以该书的序言形式体现,主要介绍该书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研究的宗旨和目的、研究的创新点和特点,同时也会接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和背景。这是我最擅长的评论,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指导他们如何选题、如何开题、如何研究、如何写作。实际上,他们完成该书写作的过程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若干阶段的,先是写作比较短的学术论文,更体现了专业化的深度,能够经过同行评议、匿名评审正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接着就要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更体现了专业化的深度与知识化的广度相结合,能够经过匿名评审、正式的论文答辩,以及申请公共管理学院或清华大学优秀论文等程序;最后就是正式完成自己的专著,更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学术代表作和学术水平。我作为指导老师,有责任向学术界简要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他们的学术创新,更多地激励他们不断进行学术探索。这是老师对学生专著的书评,是我参与他们的学术创作过程,我亲眼见证了他们艰辛的创作过程,也分享了他们获得学术成果的喜悦。23
二是对我所敬佩的同行学者专著的评论,大多是我读书的体会和认识。因为读书本身并不是目的,是要寻找智者和知己,能够直接地进行学术交流、知识分享、思想碰撞,他们的著作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也成为我在新作中重要的参考书目,我读他们的书,是为了写自己的书。只有真正读懂了他们的书,才能写好自己的书。因此,写作书评是与作者最好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学者对同行专著的书评,既是学习,又是吸收,还是再创作的重要来源。
三是我对国际发展理论和实践前沿著作的评论,其中大多数是我主持翻译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报告的分析介绍文章。一方面,我在给博士生授课时,希望能够介绍当今国际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显然除了国际学术刊物更加专业化的文献之外,比较综合又是最新的研究还是世界银行报告,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各种学术文献的“集大成”,1985年我做博士生时,就长期阅读世界银行报告。我在书评中会更多地介绍这些前沿性国际理论为中国提供了哪些国际背景、国际经验、国际借鉴。另一方面,我会提出中国如何从国际视角来看待国内的重大挑战,如何学习国际经验,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要求我们的博士生开阔思路,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如何从这些挑战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课题。一路做下来,这些书评就成了我授课的最好讲课稿,每讲一次,必有心得,积累下来也是宝贵的知识。事实上,作为中国学者,很少有人敢于评论世界银行报告,我自己愿意尝试。正因如此,我才能够与世界同行对话。这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同行专著的书评,既是开放性学习,又是吸收外部知识,还是产生和创作本国知识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写书评容易,写专著难。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写作一本书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别人读起来,可能只需要几天,即使精读也不过是十几天或者一个月。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人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为何要“精”?因为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你不比谁多,也不比谁少,“老天爷”还是比较公平的,只能有意识地把有限的时间用于“精”选书,“精”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真正的好书还是极少的,属于正态分布是小概率事件,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图书出版最大国,2012年达到37万册;从小概率事件的角度说,只有5%的书是“好书”,这就有1.85万册,即使在此中再选5%,也还有925本“更好的书”。实际上,人们能够采购的可能只有一两百本,所以就必须“精选”。书评就起到了“导航”的作用。由于读者对象不同,不同书评就会有不同的“导航”作用。我的书评就是对那些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们,特别是专业、专职研究中国问题的同行起着“导航”作用,让他们来分享我的“精”选书,“精”读书的体会,也来分享我简洁分析和评论“更好的书”的体会。
总之,我的体会是,“精选”是寻找思想者、智慧者、知己,“精读”是与他们交流、分享和再创意。写书评是最好的体会,最好的
表达,是读懂当代中国这部天书的视角和途径之一,兼看则明。


文摘

第一章
读懂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性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大突破。认识和解读中国奇迹成为国际学术界时髦的研究方向,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领域,各种观点争鸣,各式解读共存。本章通过总结几位学者的观点,从大历史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合理性,并对中国经济奇迹、基础设施奇迹、人力资产的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任何经济体制都有优势和劣势,既没有最好的,也没有最理想的,只有最适合的。中国经济奇迹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中国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政治文化的“中国之路”。


第二章
国家治理能力变革

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进入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经济社会大转型。转型带来的问题始终萦绕于中国决策者的脑际。本章要讨论的是,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来适应这次社会变革,用什么社会模式来塑造今日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来引导社会价值?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棘手问题,也是治理国家必须要探索的方向。在这些问题面前,中国政府应该推动政府改革,实现国家良治,在大转型中保持社会稳定。深入分析经济成败背后的各种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为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是当前中国治理必须考虑的路径。



第三章
公平的长期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超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给普通中国人带来了小康生活,也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同富裕”的跨越呈现了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世界想象的难度。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致主张防止出现贫富分化,但这一趋势却没能得到遏制,贫富差距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章结合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经济、社会根源,并试图提出可行的解决之道。


第四章
大转型时代的社会与民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社会转型期。而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类腐败丛生,出现了大量丑恶的社会现象;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刻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转型社会中,如何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是一个人们一直在探讨却尚未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本章要讨论的是,在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如何治理腐败,如何缓解社会矛盾,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如何培育下一代等。这些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


第五章
突破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自1750年以来,西方主导的工业化欠下了巨大的生态负债,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沿着西方的老路发展工业的话,同样会制造巨大的生态负债。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考验。本章从能源问题、水治理问题、中国经济地理及美国发展模式等角度着手,探讨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特别强调,以对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对环境的高污染排放;生活水平的高消费为特点的美国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权或民主模式,这涉及全球性的持续发展问题。



第六章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战略

在过去50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国一直扮演着主角和决定性的力量。现代化本质上是大国间的竞争。对中国这种转型中的大国而言,如何顺利实现大国战略的成功转型,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命运。本章从中国国家战略的思考,到对农业战略、才人战略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发展必须具备世界性的视角。中国不能只顾经济成就,盲目地发展。保护自然,保护地球,这是发展的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就像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一样,走向谬误。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迅速崛起不仅根本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也正在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中国也迎来一个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为国际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时代。


第七章
学者的精神家园

经济学人总有些小情怀,无论是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还是对时代精神的提炼与总结,都是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组织部分。本章涉及故乡嘉善修县志时笔者的感慨,也有对“北大荒精神”的思考。此外,笔者还就读书、研究等发表了很多个性化、个人化的见解。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好书,如何读一本书?如何写调研报告,如何行使一位学者的建言权?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我从自身实践,结合学者的作品,向大家介绍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想法。这些问题带着浓郁的文化情调,而这些文章读起来比专业的文章要轻松些。


相关出版
  • 发布时间: 2019 - 08 - 09
    ...


    【内容紹介】 本書は、既刊『中国政治経済史論―毛沢東時代』に続くシリーズ第二弾である。主に1977年から90年代初めにかけて、鄧小平らが中心となり「改革開放」をスタートさせた時代を論考している。その時代は、毛沢東時代の正負両面の遺産を引き受け「中国の特色ある社会主義近代化」建設の基盤が確立された時代であり、破壊の限りを尽くした「四人組」が打倒され、極貧にあえぐ中国人民の前に生きる道すじが再び示された時代であった。 十一期三中全会を機に集団指導体制を取り戻した鄧小平ら中国共産党の指導者たちは如何にして発展、興隆、強大化の道を歩み出したのか。また、国際的には旧ソ連と旧東欧社会主義諸国の変節と崩壊、国内的には「八九」政治動乱という深刻な政治危機を如何にして乗り越え、安定的な発展を遂げることができたのか。本書は、国内外の様々な指標を世界的に対比し、膨大な客観的史料を読み解くことで分析・研究を深めている。歴史的視座を縦軸に、国際的比較を横軸に、中国の「改革開放」とめざましい経済発展の軌跡を多角的に解き明かし、現代中国研究に欠くことのできない一冊。【著者紹介】胡鞍鋼(こあんこう)1953年4月27日生まれ。清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上席教授(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華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長。中国経済50人フォーラムメンバー。中国トップレベルの国家政策決定シンクタンクである清...
    作者: 胡鞍鋼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3
    ...


    ▷ 这是一部颠覆当今关于民主、共和普遍概念的扎实的学术研究著作。此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证明,在过去2600多年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实现民主、共和理念的主要方式是抽选而不是选举。全书各章分别叙述了从雅典到威尼斯的民主、共和政制中,抽签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运用抽签的原因,抽签过程如何操作,抽签对当时的政制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等等,全面探讨了抽签这种遴选方式在民主、共和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复原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运作,细致展现了抽签模式在其中的具体实践。|前|言|“民主”与“共和” 这两个词, 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尤其是“民主”, 是一个极其时髦的词, 人们几乎每天都见到它, 听到它。媒体上有它, 课堂上有它, 研讨会上有它, 政府文件中有它, 游行队伍里有它, 日常对话中有它, 互联网上它更是随处可见。夸张一点说, “民主”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几乎无所不在。说到“民主”理念的实现方式,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恐怕是一人一票的选举,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竞争性的、多党之间的选举。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民主与选举几乎是同义词:民主就意味着选举,选举就表明有民主。然而,在被很多人奉为“民主发源地”的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不仅没有采取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选举,而且选举根本就不是古希腊城邦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古希腊城邦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是随机抽签!在本书中...
    作者: 王绍光
想和朋友一起浏览我们的网站 快分享到以下社区吧
发邮件给我们 希望收到大家的留言噢
看论文 > 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的学术资源平台,涵盖了各类学术期刊 会议论文,旨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体验。
看视频 > 免费为您提供实用的大学视频教程在线观看,希望您能从中学 习到有关大学方面的知识。
看资讯 > 每日最新的国内、国际热点资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9 电话:010-62772199 邮箱:ccsoffice@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5 - 201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