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言
卷一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先进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国家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最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最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国家
四、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跋
文摘
版权页: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
其五,重建党的“礼乐”体系。价值信念是通过无所不在的仪式体系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价值虚无首先是党的“礼崩乐坏”,这需要浩大的“礼乐”重建工程;需要有中共的“论语”与“圣经”,使之成为广为诵读的经典体系,以及政治教育和公务员考试的依据。建设国家荣典体系,明确荣耻导向。强化国家纪念日、国家庆典、国家礼仪的价值观塑造功能。价值体系融入党员的日常生活。以名正实,在党内,特别是党组织生活中恢复同志的平等称呼,等等。
其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让党重新成为理想信念先锋队。党作为以改造自我而改造世界的先锋队组织,必然要求其党员是具有不断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意愿和能力,并达致自我奉献精神的群体(详见卷一)。需要在普通党员中对照党员的标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解决思想上入党和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问题。同时,解决退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允许不认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党员自由退党。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党的建设的“吐故纳新论”并未过时,“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兵在精而不必在多,中国共产党需要新一轮的“吐故纳新”,才能保持其蓬勃之朝气,提升其纯洁性与战斗力。
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国家治理方式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善治模式,是中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始终保持其先进性的中国人民先锋队,就是新时代的愚公,它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为人民服务而挖山不止的伟大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