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积极组织开展专项研究和建言献策,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疫情大规模爆发伊始,国情研究院由胡鞍钢院长主持召开了专题线上会议,对疫情应对相关研究和成果报送工作进行部署。会议强调,要根据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全院重视、全面动员、全力以赴,将应对疫情相关研究及成果报送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应急研究、纵深研究和前瞻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抓好成果报送工作。
根据线上专题会议部署,国情研究院成立了多个研究小组,聚焦疫情传播趋势、对经济运行的冲击、疫情相关舆情引导、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开展应急研究,向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围绕疫情对宏观经济的阶段性影响、对我国“十三五”规划实施及小康目标实现的影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国际应对疫情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党的领导与疫情防控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前瞻性建议;同步成立了内参编辑组、国际编译组与信息报送组,高质量、高效率地加工和报送相关决策参考信息。
国情研究院紧密依托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平台作用,充分动员特约专家、兼职专家及外部合作研究力量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胡鞍钢、薛澜、彭宗超、许宪春、李玲、郁建兴等来自清华大学校内外的多个研究机构和业界的42名学者与研究生(其中清华大学34名,其他机构8名)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积极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政策建议。
截至2月24日晚,国情研究院通过不同渠道累计向有关部门报送决策咨询报告29篇,报送工作简报33条。多项成果已经被采纳应用,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应用。在疫情威胁面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的宗旨,为清华大学发挥学科交叉、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服务国家应急决策,作出了国家高端智库应有的贡献。
胡鞍钢、刘生龙: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增长引擎的地位
疫情既不能中断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进程,也不能改变中国GDP占世界比重长期上升基本趋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19年中国GDP为23.91万亿国际元(2011年价格),是2003年中国GDP(为6.06万亿国际元的3.94倍,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8.7%提高至2018年的18.6%,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受疫情冲击,预计我国GDP增长呈现V字型,全年增长率从无疫情的6.0%降至为5.6%左右,下降0.4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评价(PPP)2011年价格计算,中国的GDP将从2018年的22.54万亿国际元增长到2020年的25.25万亿国际元,占全球GDP比重从18.7%提高至19.7%,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达到32%以上。疫情并不能中断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过程,也不能改变中国GDP占世界比重长期上升基本趋势,更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发动机的地位。
王绍光:预防必须为主——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来,“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最重要的方针。我国卫生防疫事业也因此取得了显著的、举世闻名的成就。不过,在我国公共卫生与疾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四次较为严重的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于1958-1961年间。第二次危机发生于1967-1971年间。第三次危机发生于1985-2003年间。第四次危机发生于2008-2020年间。表现为疾控部门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相对地位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次危机过后“重医疗、轻预防”的顽疾再次复发。以上四次危机,总结起来只有一个教训,即“预防为主”均未完全落实。它虽是老生常谈,却是金科玉律。任何时候偏离这个方向,忽略群体,只对个体进行干预,忽略预防,只注重临床诊疗,终将受到惩罚、付出沉重代价。需要强调的是,“预防为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举措中,落实到人员与资金的配置上。
国情研究院课题组: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
国情研究院课题组重点对疫情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共报送了10篇相关报告,胡鞍钢、许宪春、王亚华、周绍杰、董煜、刘生龙、唐啸、杨竺松、杨业伟、张钟文、舒全峰、侯涛、李萌、王英伦、刘东浩等参与了该主题的研究。
研究认为,在疫情防控的中期,需要坚持将防疫抗疫与经济建设作为该阶段的两大主要任务,综合评估疫情背景之下的经济形势。课题组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前后的国内外经济状况,以及疫情发生以来消费端所呈现的大数据信息,对我国未来整体经济进行了趋势性分析。同时建立宏观模型,从需求端、产业端分别入手,按照对于疫情乐观、悲观的不同预期进行敏感性分析,分季度地评估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影响。此外,聚焦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及时研判疫情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影响。
下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继续关注疫情对主要行业的冲击影响,另一方面,面临“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课题组将综合分析疫情带来的外部冲击,评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和进一步完成目标的阻力,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转载自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