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到来的新技术革命,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孕育着新一轮文明形态。我们正处在新一轮大变革时代。国家治理方式如何有效地驾驭、促进这个大趋势,同时又如何积极适应这个大趋势,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4月7日至8日,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与韩国与时斋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合法性基础及其价值”圆桌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韩方出席专家有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文兴镐,韩国西江大学教授全圣兴,韩国与时斋研究员文秉喆。中方专家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教授赵虎吉,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教授孙茂松,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副教授白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
会议采取“漫谈”的形式,分三个单元进行,分别讨论三个议题:如何说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长期、有效执政?新技术革命对国家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
7日上午,围绕“如何说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基础?”这一议题与会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①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何以可能?②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是成熟的模式,还是过渡性模式?③如何平衡强有力的政府、公正的法治、政府问责,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会议由胡鞍钢教授主持。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主持研讨会
王绍光就东西方思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东西方在正当性的看法上的差异,并提出了中国政府正当性较高的几种解释。白钢分析了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局限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并分析了人民主权在正当性的作用。孟庆国从民意与民心、选举与选拔、协商与协作三个视角对东西方国家治理的异同进行了探讨。杨光斌分析了合法性概念的历史演变,并从民主授权和民主治理的视角对东西方的合法性进行了探讨。赵虎吉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合法性问题进行讨论。鄢一龙从“天下为公”的视角分析了共产党的正当性。潘维提出了所有国家政治制度的四个共同点,并指出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制度可能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韩国学者全圣兴指出,中国政府的正当性排名较高,可能是因为中国人评价政府的时候是整体评价,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韩国人对政府进行评价的时候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如我失业了我就对这届政府不满意。韩国学者文秉喆认为,西方投票率下降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政治已经很稳定,或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中方对韩方的观点进行了一一回应。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发言
7日下午,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长期、有效执政?”这一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①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有何不同?②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方式和执政方式有何特征,为什么有效?③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方式和执政方式只适合民族国家建设和工业化时期?只适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会议由赵虎吉教授主持。

▲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教授赵虎吉主持研讨会
胡鞍钢从产生历史次序、代表谁、党派间关系、历史使命等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区别。王绍光从历史视角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政党都陷入严重危机。杨光斌从现代国家成长道路探讨政党差异。房宁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过程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孟庆国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两个视角回答了共产党为什么长期执政。白钢从主奴辩证法和师生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差异。韩国学者文兴镐认为,中国八个民主党派的声音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表达。韩国学者文秉喆提出问题,中国治理体制是否具有替代西方代议制的普遍性和价值?此外,韩国学者全圣兴就领导核心问题、三位一体问、继承问题等进行了提问。中方学者一一作出了回应。
8日上午围绕“新技术革命对国家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这一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①如何认识和判断新技术革命的基本趋势?②如何有效地驾驭、促进并适应新技术革命?会议由孟庆国教授主持。

▲ 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主持研讨会
对于如何认识和判断技术革命的基本趋势?孟庆国从新技术革命的趋势、新技术革命对治理尤其对国家治理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国内基本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家孙茂松教授,他围绕国家治理和人工智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需要兼顾东西方两种治理模式。赵虎吉关于新技术革命是否会带来新文明方面认为,新技术需要满足融合和最优化后可以带来新文明。王绍光就第四次产业革命可能给政治学和国家治理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作了深入分析。白钢从哲学层面分享了自己对新技术革命的乐观看法韩。鄢一龙分享了新技术和国家治理关系,他认为新技术和资本结合的表现有两个倾向,一是平台化,二是智能化,同时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韩方专家在会上提出技术标准问题、中国梦等相关问题,中方专家做了一一回应。会上,大家围绕新技术革命对国家治理模式影响、共享权、管理权、国家安全、数据使用、个人隐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 圆桌会议现场
最后胡鞍钢教授总结道,不管是国家还是我们学者个人,都应该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还要加一点“不唯洋”。学术自觉非常重要,不管我们讨论什么东西,我不会从诸如福山的理论出发,我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此次会议虽然范围小、时间紧,但是效率高、效果实,与会专家围绕三个主题深入讨论,虽然学科背景不同、观点不同,但通过研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入思考,形成学科间互动有助于今后深入合作研究。他还指出,对待新生事物需要辩证思维,作为智库更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早一步提出真知灼见,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
会议在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 圆桌会议现场
文字 | 程文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