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编者按】2019年6月18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31讲在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开讲。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就“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美...
    发布时间: 2019 - 07 - 18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微信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微信作者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
    发布时间: 2017 - 09 - 04
  •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
    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成为外国友人“最想带回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近日,央视著名《对话》栏目以中国“新四大发明”为话题,...
    发布时间: 2017 - 09 - 12
  • 简介本书收录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2015年度重点研究报告。书内文章的作者均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或者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均来自公开出版物或者作者的调研成果,不涉及任何国家...
    领域:
  • ▷ 这是一部颠覆当今关于民主、共和普遍概念的扎实的学术研究著作。此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证明,在过去2600多年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实现民主、共和理念的主要方式是抽选而不是选举。全书各章分...
    领域:
  •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格局并未因分化重组而明朗,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引入马克思“两极相联”概念,并加以拓展, 用以概括全球秩序趋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逐步成长 为全球...
    领域: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 经济学、公共管理和国情研究
    胡鞍钢,1953年生,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先后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
    领域:经济学、公共管理和国情研究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三届、第四届)。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第四届至第六届)、中国颗粒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学会顾问。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
    领域:
  • 中国政治与社会,政府腐败与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政治学教授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Xiaobo Lü,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joi...
    领域:中国政治与社会,政府腐败与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
  • 发布时间: 2014 - 07 - 01
    常见的解决方法是把触控屏幕搭配整合触觉反馈模块,再利用系统底层的互动设计,去改善HMI表现,或透过模拟去达到接近原有实体按键的操作体验,目前虽然整合触觉反馈的行动装置有限,碍于硬件成本可能会因此增加,但随着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触控面板持续增大,虚拟键盘应用比例逐渐增加,也会令触按反馈的解决方案使用需求逐步提升。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MMC-ST系列,让飞行变得更简单。

王绍光:回归“治理”的本意

日期: 2018-04-25
浏览次数: 358

4月22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治理研究:正本清源”的主题报告。讲座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主持。

王绍光:回归“治理”的本意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作主旨演讲

“25年时间内,‘governance’由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名词变为现金的流行语。”王绍光由四本以“治理”为主题的英文著作谈起,指出“治理”一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时尚概念,并由此提出报告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治理’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王绍光从“治理”一词发展演变的历史、范式转移、概念分析和本源追溯四个方面对治理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介绍,并提倡回归“治理”的原意,驱除目前“治理”一词存在的强烈已意识形态意味。王绍光首先运用谱系分析法对“治理”的中文词源、西文词源进行了辨析,对“治理”一词自1500年以来在学术领域的使用频率进行了分析,指出“治理”一词最早被引进的领域是教育管理,而后分别是都市管理和公司管理,1990年以后逐步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王绍光表示,1990年是“治理”研究由低谷转向高潮的重要转折点,其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外交官、教育家哈兰·克利夫兰,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和世界银行,它们都为治理研究热潮的形成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王绍光指出,“治理”一词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了范式转移。该观点认为,由于治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导致政府不再具有独立进行公共管理的能力,形成各类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构、公司、非政府组织、公民等)相互沟通、共同治理的局面,后者甚至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范式逐渐由“政府”转变为“治理”,意味着政府角色的削弱。王绍光认为,范式转移本质上不是一个中立的概念,“不论是‘新治理’还是‘良治’,都带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王绍光表示,范式转移是一种规范性理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所谓“良治”并不能带来国家的发展,反而是增长与发展可能会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水平。

王绍光接着指出,过去二三十的主流治理研究中的“治理”概念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治理”概念之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大行其道”,是因为其概念模糊,缺乏核心含义,很多内容都可以往这个框架中填充。部分机构和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逐渐对“治理”的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新界定。王绍光表示,治理是指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途径和能力,而不是指任何特定的治国理政方式、方法与途径,“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治理’进行定义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回归本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王绍光:回归“治理”的本意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主持讲座

胡鞍钢对讲座进行了评论和总结。胡鞍钢指出,王绍光教授对“治理”概念进行追根溯源,从历史视角进行细致的回溯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理解“治理”的原意,从而准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胡鞍钢进一步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我国走向强国时代的制度保障。”

王绍光:回归“治理”的本意

▲  讲座现场

讲座的最后,王绍光针对治理概念的使用、治理概念的发展等问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文字 | 石智丹


当晚,讲座在@中国青年网 同步直播。截止发稿,观看人数已破2万。


王绍光:回归“治理”的本意

点击 观看回放



相关事件与新闻 / 成功案例
说明: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说明: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想和朋友一起浏览我们的网站 快分享到以下社区吧
发邮件给我们 希望收到大家的留言噢
看论文 > 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的学术资源平台,涵盖了各类学术期刊 会议论文,旨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体验。
看视频 > 免费为您提供实用的大学视频教程在线观看,希望您能从中学 习到有关大学方面的知识。
看资讯 > 每日最新的国内、国际热点资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9 电话:010-62772199 邮箱:ccsoffice@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5 - 2013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