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治理研究:正本清源”的主题报告。讲座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主持。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绍光作主旨演讲
“25年时间内,‘governance’由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名词变为现金的流行语。”王绍光由四本以“治理”为主题的英文著作谈起,指出“治理”一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时尚概念,并由此提出报告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治理’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王绍光从“治理”一词发展演变的历史、范式转移、概念分析和本源追溯四个方面对治理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介绍,并提倡回归“治理”的原意,驱除目前“治理”一词存在的强烈已意识形态意味。王绍光首先运用谱系分析法对“治理”的中文词源、西文词源进行了辨析,对“治理”一词自1500年以来在学术领域的使用频率进行了分析,指出“治理”一词最早被引进的领域是教育管理,而后分别是都市管理和公司管理,1990年以后逐步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王绍光表示,1990年是“治理”研究由低谷转向高潮的重要转折点,其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和机构,分别是美国外交官、教育家哈兰·克利夫兰,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和世界银行,它们都为治理研究热潮的形成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王绍光指出,“治理”一词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出现了范式转移。该观点认为,由于治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导致政府不再具有独立进行公共管理的能力,形成各类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构、公司、非政府组织、公民等)相互沟通、共同治理的局面,后者甚至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范式逐渐由“政府”转变为“治理”,意味着政府角色的削弱。王绍光认为,范式转移本质上不是一个中立的概念,“不论是‘新治理’还是‘良治’,都带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王绍光表示,范式转移是一种规范性理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所谓“良治”并不能带来国家的发展,反而是增长与发展可能会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水平。
王绍光接着指出,过去二三十的主流治理研究中的“治理”概念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治理”概念之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大行其道”,是因为其概念模糊,缺乏核心含义,很多内容都可以往这个框架中填充。部分机构和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逐渐对“治理”的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新界定。王绍光表示,治理是指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途径和能力,而不是指任何特定的治国理政方式、方法与途径,“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治理’进行定义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回归本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主持讲座
胡鞍钢对讲座进行了评论和总结。胡鞍钢指出,王绍光教授对“治理”概念进行追根溯源,从历史视角进行细致的回溯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理解“治理”的原意,从而准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胡鞍钢进一步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我国走向强国时代的制度保障。”

▲ 讲座现场
讲座的最后,王绍光针对治理概念的使用、治理概念的发展等问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文字 | 石智丹
当晚,讲座在@中国青年网 同步直播。截止发稿,观看人数已破2万。

点击 观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