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讲坛』第十讲|胡鞍钢:40年前 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
日期:
2018-10-23
浏览次数:
82
『国情讲坛』第十讲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
胡鞍钢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需要了解改革开放从哪里出发的?它的初始条件是什么?有哪些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邓小平等如何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又是怎样根据中国国情选择改革开放路径?
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介绍了毛泽东时代所奠定的现代化基础,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城市化等方面的国情特点,阐述了中国改革初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说明了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以及对“中国道路”的新选择。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发展阶段,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王绍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特聘教授
主 持
时 间 2018年10月27日(周六)19:30
地 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层报告厅
凭有效证件入场
胡鞍钢,清华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情研究开拓者和领军者。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经济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他所领导的团队已出版国情研究系列中外文专著合著上百部,核心期刊论文400多篇;主编和撰写《国情报告》1400余期,对国家重要决策咨询产生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