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讲坛』第四讲|武力: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历史、现状与未来
日期:
2018-06-20
浏览次数:
186
『国情讲坛』第四讲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历史、现状与未来
武 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实质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来实现物质产品的数量、品种、品质增加和提高,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则意味着工业化,以及与之相随的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以及国际化。就工业化来说,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从以传统的农业为基础和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和主体的产业结构;二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即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结构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即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二是如何快速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本课在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主要叙述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变化的条件,重点探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殊性和未来的条件。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 间 2018年6月19日(周二) 15:00
地 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室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顾问、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等10余部著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社科院重点项目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旨在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换思想、交流经验的平台,重点围绕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等方面的内容,着力打造国情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派,向外界传递中国话语、中国风格。